宋詞鑒賞·《滿庭芳 夏日溧水無想山作》
風老鶯雛2,雨肥梅子,午陰嘉樹清圓3。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4。人靜烏鳶自樂5,小橋外、新綠濺濺6。憑欄久,黃蘆苦竹,擬泛九江船7。年年。如社燕8,飄流瀚海9,來寄修椽10。且莫思身外,長近尊前11。憔悴江南倦客12,不堪聽、急管繁弦13。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時眠14。
【釋】
1.溧水:今江蘇省縣名,位于南京市東南,宋代屬江寧府。無想山:清嘉慶修《江寧府志》卷十:“無想寺,在淋水縣南十八里無想山。”
2.“風老”二句:“老”、“肥”兩字之處都作使動詞用,意謂暖風吹鶯雛長大,夏雨潤梅子肥圓。“雨肥”句用杜甫詩:“紅綻雨肥梅。”
3.嘉樹:佳木。清圓:樹蔭清涼又圓正。劉禹錫《晝居池上亭獨吟》:“日午樹陰正。”
4.衣潤費爐煙:因地勢低下,空氣里水分多,故衣服潮濕,需花費很多爐煙來熏烘。亦有時間綿長之意。
5.鳶(音yuan):《爾雅·釋鳥》:“鳶,烏丑,其飛也翔。”古以鳶為烏類,故二字連舉。
6.新綠:新漲的綠水;濺濺:水淺急流貌。
7.“黃蘆”二句:白居易《琵琶行》:“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九江:即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
8.社燕:江南一帶,燕子每于春社日來,秋社日去,故稱社燕。
9.瀚海:沙漠。此處泛指荒僻地區。
10.修椽(音chuan):承屋瓦的長檐子。燕子往往筑巢于此。
11.“且莫思”二句:化用杜甫《絕句漫興九首》:“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身外:指功名事業為身外之物。尊:同“樽”,酒杯。
12.江南倦客:詩人自稱。倦客謂倦于作客、做官。
13.急管繁弦:管弦原指樂器,這里借指音響激越、繁復的音樂。
14.簟(音dian):竹席。古人常用“簟枕”比喻閑居生活。“容我”句:典出《宋書·陶潛傳》:“潛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直率如此。”
【譯】
春風里,小黃鶯的歌喉
漸覺老練,
雨絲中,潤得梅子
漸見肥鮮。
正午時分,嘉樹陰影
清靜涼圓。
我的住處呀,在潮濕低洼
的山邊,
衣物常年潮濕,
頗費爐煙。
人心靜,連鳥兒
也樂舞翩躚,
小橋外,新漲的綠水
急流濺濺。
我久久地
憑倚欄干,
望著黃蘆苦竹,
環繞著宅院,
我也要像白樂天
在九江泛船。
唉!年年——
我就像那春社時來、
秋社時去的社燕,
飛過荒僻的地方,
寄身在他人的屋檐。
暫且莫管那身外的功名吧!
且去飲酒歡樂在杯前。
可是,我這憔悴的江南游子呵,
已經不起撩人的急管繁弦。
請在這歌筵間,
先安放上枕席,
好讓我醉時安眠。
【評】
此詞是作者39歲時任溧水縣令時作。溧水雖屬江南富庶之地,但美成才高氣盛,志向高遠,長期困頓于遠離京城的江南一隅,胸中自然郁結著有志不獲騁的不平之氣。此詞即景抒情,忽喜忽悲,以樂襯悲,以悲托樂,一波三折,極盡頓挫捎折之妙。
“風老鶯雛,雨肥梅子”。“老”、“肥”本兩個形容詞,皆用作動詞使用。風吹鶯雛長大,夏雨潤得梅子肥圓,有時間延續的動作,極具形象畫面之美。兩處各用典:杜牧“風蒲鶯雛老”(《赴京初入汴□勝景即事》)、杜甫“紅綻雨肥梅”(《游何軍山林十首》)。一經點化,更具工巧奇崛。八字一出,初夏美景活脫目前。
“午陰嘉樹清圓”,則將鏡頭貼近這個初夏美景的一個近鏡頭,寫正午的陽光直射樹頂,樹下泛出一個清涼的圓陰,此句從劉禹錫“日午樹陰正” (《晝居池上亭獨吟》)化出,以“圓”易“正”,大概是韻腳逼出,卻恰具創造活力。“清圓”二字,直逼人的感覺器官,去直覺那清涼圓潤之美。
上一大句為樂境,下一大句則為哀景:“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此句一出,白樂天“住近湓江地低濕”之意頓出,天涯淪落之意已暗伏,由“地卑山近”而生發出“衣潤費爐煙”,見出宋后“以俗為雅”消息,日常生活場景日趨登堂入室。“費”字句連“衣潤”“地卑”、“山近”、“雨肥”諸字,頗具照應之功。此句用樂天“住近湓江地低濕”之典,卻不用完,下句也仍不用“黃蘆苦竹繞宅生”之半句,而是宕開一筆,轉寫樂景:“人靜烏鳶自樂、小橋外、新綠濺濺”。雖有“地卑山近”之苦,但我心靜,則觀烏鴉老鷹(鳶yuan,老鷹)之輩也在樂舞翩躚。而“新綠濺濺”四字,色如潑墨,聲如湍流,如畫如樂。然后,詞人筆鋒一轉,才轉入上述樂天的下聯之意:“憑欄久,黃蘆苦竹,擬泛九江船”,有盤馬彎弓,引而不發之妙。
上片樂、哀相錯,極盡含蓄蘊藉之妙,下片直抒心曲,發盡牢騷,但也仍用樂哀相轉的方式。先哀:“年年。如社燕,飄流瀚海,來寄修椽”。以“瀚海”極寫世界之大,飄流之廣,以“修椽”,極寫居地之小,范圍之狹,以大寫小.極盡悲意。詞人忽作曠達:“且莫思身外,長近尊前”,用杜甫:“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絕句漫興九首》)句意,引出“尊前”酒景,暗伏下文醉時境界。然“舉杯消愁愁更愁”,因為: “憔悴江南倦客”,早已“不堪聽,急管繁弦”,唉!還是“一醉解千愁”吧!“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時眠”,用陶潛典故:“我醉欲眠卿可去”。以歡娛達觀之詞,披露悲頹沉郁之心境。
全詞雖忽悲忽喜,樂哀折轉,實則總體上是抒寫沉郁不得志的心境,其樂境寫哀,恰是增其一倍的效果,而達波折委曲、沉郁蘊藉之妙。全詞幾乎句句用典,卻又能句句如同己出。妙也!
上一篇:史達祖《湘江靜》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周邦彥《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