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歐陽修·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①。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②。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③。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 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④,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⑤; 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⑥,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 廬陵歐陽修也⑦。
【注釋】 ①滁:滁州。②瑯琊(langya):山名,在今安徽滁州西南面。③釀泉:泉水名,在瑯琊山里。④蔌 (su): 野菜。⑤絲竹: 借指音樂。絲,弦樂器; 竹,管樂器。⑥陰翳(yi):樹蔭遮蔽著。⑦廬陵:縣名,今江西吉安市。
【譯文】 環繞滁州都是山啊。它西南面的各個山峰,叢林溪谷尤其優美。遠望蔥郁秀麗的,就是瑯琊山了。沿山道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水聲潺潺,傾瀉流出于兩山之間的,就是釀泉了。峰回路轉,在泉邊像飛鳥展翅一樣的那座亭子,就是醉翁亭了。建亭的是誰? 山上的智仙和尚啊; 命名的是誰? 太守自己的別號啊。太守同客人來此飲酒,喝一點兒就醉,而他年紀又最大,所以自號“醉翁” 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間啊。山水之樂,是領會在心寄托在酒啊。
那早晨太陽升起,樹林里的霧氣散開,傍晚煙云聚攏,山石洞穴昏暗,這種明暗變化就是山里的早晚了。野花開放發出幽香,佳木秀麗繁茂成蔭,風霜高潔,水淺石出,這是山里的四季了。早上去,傍晚回,四季景色各異,而樂趣也無窮啊!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樹下歇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答應,老人小孩來往不斷,這都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水里捕魚,溪水深,魚兒肥; 用泉水釀酒,泉水清純而酒味清醇; 野味野菜,紛紛擺上桌,這是太守的宴席啊。沉浸于宴席的快樂,不在于音樂; 投壺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贏了,酒杯酒籌交互錯雜,時坐時起,喧聲不斷,這是各位賓客在歡樂啊。蒼老的容顏,花白的頭發,倒在他們中間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陽落下山,人影散亂,這是太守回家,賓客隨后。樹林蔭蓋,鳥聲一片,這是游人離去而鳥兒在歡樂。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的快樂,卻不知道游人的快樂; 游人只知道隨太守游玩的快樂,卻不懂得太守為他們的快樂而感到快樂。醉了能同他們一起快樂,醒了能用文章敘述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誰?就是廬陵的歐陽修。
【鑒賞】 本文是《豐樂亭記》的姊妹篇,寫于同一年。文章生動地描述了滁州山水之美和作者與民同游宴之樂,表達了作者寄情山水以遣官場失意的達觀精神。在寫作上,本文結構精巧,語言暢達優美,描寫生動,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是歷代公認的名篇,廣為傳誦。具體地說,首先是結構精美。全篇以 “樂” 為綱,寫景抒情都緊扣它。先由散到聚寫景,從“環滁皆山” 到西南諸峰,到瑯琊,到釀泉,最后集中到醉翁亭,景美人也樂,醉樂其間,流連忘返; 而后分別描述太守與民游山之樂、宴飲之樂和醉歸之樂。文首伏筆: 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之樂并“得之心”; 文尾呼應: 醉能樂其樂,醒能述以文。后面各段開頭分別以 “若夫”、“至于”、“已而”等虛詞承上啟下,相互聯結。每段內部,有分有總,層次清晰。其次是意境優美。醉翁亭所在,有山水相映之美,有朝暮變化之美,有四季轉換之美,也有動靜對比之美,還有鳥鳴山林之美。美景作伴,游人歡樂,賓客宴樂,太守醉樂,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第三,語言暢美。全文字斟句酌,駢散結合,尤其是二十一個“也”字構成的反復詠嘆的句式的運用,使文章充滿節奏感和抒情性,讀來十分流暢優美。
上一篇:《古文觀止·史記·酷吏列傳序》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歐陽修·釋秘演詩集序》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