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月下笛》
孤游萬竹山中,閑門落葉,愁思黯然,因動黍離之感。①時寓甬東積翠山舍。②
萬里孤云,清游漸遠,故人何處。寒窗夢里,猶記經(jīng)行舊時路。連昌約略無多柳,第一是、難聽夜雨。③漫驚回凄悄,相看燭影,擁衾誰語。張緒,歸何暮。④半零落,依依斷橋鷗鷺。⑤天涯倦旅。此時心事良苦。只愁重灑西州淚,問杜曲、人家在否。⑥恐翠袖、正天寒,猶倚梅花那樹。⑦
【注釋】 ①孤游:獨游。萬竹山:《赤城志》:“萬竹山在(天臺)縣西南四十五里。絕頂曰新羅,九峰回環(huán),道極險隘。嶺上叢薄敷秀,平曠幽窈,自成一村。薛左丞昂詩所謂:‘萬竹源中數(shù)百家,重重流水繞桑麻’是也。黍離:《詩經(jīng)》篇名。東周大夫出行至舊都鎬京,見“宗廟宮室,盡為黍離”,感傷而作此詩。后用以表現(xiàn)故國之思。②甬東:今浙江定海縣。③連昌:連昌宮。唐高宗所置,在河南宜陽縣西,多植柳,元稹有《連昌宮詞》寫安史亂后行宮殘破荒涼。此處借指臨安故宮。④張緒:字思曼,南齊吳郡人,官至國子祭酒。風姿清雅,武帝植益州刺史劉悛所獻蜀柳于靈和殿前,嘗曰:“此楊柳風流可愛,似張緒當年時。”見《南史·張緒傳》。此處以張緒自比。⑤斷橋:杭州西湖橋名。⑥西州淚:《晉書·謝安傳》載,晉羊曇在謝安死后,行不經(jīng)西州城門(在今南京市西),有時大醉而至,不禁痛哭而去。杜曲:地在今陜西長安縣南。唐時杜氏世居于此,故名。杜甫《曲江》:“杜曲幸有桑麻田。”此借指故鄉(xiāng)。⑦“恐翠袖”三句:杜甫《佳人》詩:“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譯文】 萬里藍天只見孤云飄蕩,舊地重游漸漸進入深山,昔日同游故人今在何處?寒窗夢里常憶舊時我們經(jīng)行的小路,大概臨安故宮,已無先前那么多柳樹。朋友星散,令我最難熬的,是獨自聆聽嘀嘀嗒嗒的夜雨。常常夢醒后寂寞凄冷,擁著被子獨看燭影搖曳,有誰能相話語。
從前風姿清雅的張緒,為什么久久還不能歸鄉(xiāng)去?斷橋邊傍人的鷗鷺零落殆半。現(xiàn)在我也浪跡天涯,誰知道此時的心事真苦!只愁又要灑淚西州,不知道故鄉(xiāng)風物、人家依然在否?恐怕我的故人,在天寒日暮猶自倚著那梅花樹。
【集評】 近代·俞陛云:“玉田詞每隱君國之思,此則明言黍離之感,撫連昌楊柳,訪杜曲門庭,亡國失家之痛,并集于懷矣。”(《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現(xiàn)代·唐圭璋:“此首起句不平,飄然而至,記個人今日之孤游。‘寒窗,兩句,忽折入,記舊時同游之人。‘連昌’兩句,記山中夜雨之感。‘漫驚回’兩句,記山中無眠之苦。換頭,傷歸遲。‘天涯’兩句,傷羈旅。因人不在,而憶及同游;因雨難聽,而不能安眠;因歸遲,而感羈旅。一氣貫注,步步扣緊。‘只愁’兩句,揭出懷人之意,與篇首呼應。末承上設想故人之清高,不改初志”(《唐宋詞簡釋》)。
【總案】 此詞作于元大德二年(1298),作者時年五十一歲。二十年國破家亡的流落生涯,并未磨掉其亡國之痛,相反卻練就了他耐寒耐獨的個性,其詞亦漸入蒼老之境。個人身世的凄涼使他越發(fā)體會到亡國的痛苦,表現(xiàn)在詞中就是作者極力把個人凄慘的心境和故宮之衰敗揉合在一起,寫得如泣如訴,低回婉轉(zhuǎn),傳達出一種沉痛的哀思。這種情感只能是遺民的心曲,它與南渡詞人所表現(xiàn)的情感有明顯的差異。南渡詞人的詞感情基調(diào)是憂憤,憂憤的是有所作為而不能為,故詞有一種向上的沖力,其痛如針刺膚;而宋末遺民之詞的感情基調(diào)是哀傷,哀傷的是無可奈何而無所為,故詞有一種向下的沉力,其痛深入筋骨。
上一篇:溫庭筠《更漏子》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辛棄疾《木蘭花慢席上送張仲固帥興元》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