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②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③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④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⑤一池萍碎。⑥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注釋】 ①章質夫,名楶(jie杰),浦城人。歷官吏部郎中,同知樞密院事,謚號莊簡。楊花,楊樹的飛絮,性質與柳絮相同,故楊花常與柳絮、柳花混稱。②從教墜,任憑飄落。③有思,有情。思,作名詞用,讀去聲。④鶯呼起,被鶯啼聲叫醒。化用了唐人金昌緒《春怨》詩“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語。⑤遺蹤,這里指雨后楊花的蹤跡。⑥蘇軾自注:“楊花落水為浮萍,驗之信然。”這實只傳聞而已。
【譯文】 這楊花既象花,而無色無香又不象花,也無人加以憐惜,任其飄墜。她離鄉別家,流落路旁,揣摹起來,她看似無情,卻蘊有真情。她柔腸破碎,倦意甚濃,慵眼難開,沉睡夢鄉。她的夢魂隨風飄到萬里之外,去尋找自己的情人,不料美夢又被黃鶯啼聲驚破。
這楊花飛落殆盡,人們無所怨恨,只恨西園之中,落花難以復歸故枝。清晨一場大雨過后,飄散的楊花現又在何處?啊,原來已飄入池塘,化作一池細碎的浮萍。楊花的三分之二墜入塵土,三分之一飄入流水,三分春色喪失凈盡。點點落絮,細看去哪里是楊花,筒直是離人眼中的淚珠。
【集評】 宋·朱弁:“章楶質夫,作《水龍吟·詠楊花》,其命意用事,清麗可喜。東坡和之,若豪放不入律呂。徐而視之,聲韻諧婉,便覺質夫詞有織繡工夫。”(《曲洧舊聞》卷五)
宋·魏慶之:“章質夫詠楊花詞,東坡和之。晃叔用以為‘東坡如毛嬙、西施,凈洗腳面,與天下婦人斗好,質夫豈可比’是則然矣。余以為質夫詞中所謂‘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亦可謂曲盡楊花妙處。東坡所和雖高,恐未能及。詩人議論不公如此耳。”(《詩人玉屑》卷二十一)
宋·曾季貍:“東坡和章質夫《楊花詞》云:‘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用老杜‘落絮游絲亦有情’也。‘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依前被,鶯呼起,’即唐人詩云:‘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幾回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即唐人詩云:“時人有酒送張八,惟我無酒送張八。君有(看)陌上梅花紅,盡是離人眼中血’,皆奪胎換骨手。”(《艇齋詩話》)
宋·張炎:“詞不宜強和人韻,若倡者之曲韻寬平,庶可賡歌;倘韻險,又為人所先,則必牽強賡和,句意安能融貫?徒費苦思,未見有全章妥溜者。東坡次章質夫楊花《水龍吟》韻,機鋒相摩,起句便合讓東坡出一頭地,后片愈出愈奇,真是壓倒今古。”(《詞源》卷下《雜論》)
又:“詞中句法,要平妥精粹。……如東坡《楊花詞》云:‘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又云:‘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此皆平易中有句法。”(《詞源》卷下《句法》)
又:“東坡詞如《水龍吟》詠楊花……等作,皆清麗舒徐,高出人表。”(《詞源》卷下《雜論》)
宋·沈義父:“近世作詞者不曉音律,乃故為豪放不羈之語,遂借東坡、稼軒諸賢自諉。諸賢之詞固豪放矣,不豪放處,未嘗不葉律也。如東坡之《哨遍》、楊花《水龍吟》、稼軒之《摸魚兒》之類,則知諸賢非不能也。”(《樂府指迷》“豪放與葉律”)
明·王世貞:“昔人謂銅將軍、鐵綽板,唱蘇學士‘大江東去’;十八九歲好女子唱柳屯田‘楊柳外曉風殘月’,為詞家三昧。然學士此詞,亦自雄壯,感慨千古,果令銅將軍于大江奏之,必能使江波鼎沸。至詠楊花《水龍吟慢》,又進柳妙處一塵矣。”(《弇州山人詞評》)
明·李攀龍:評此詞“如虢國夫人不施粉黛,而一段天姿,自是傾城。”(《草堂詩馀雋》)
明·沈際飛:“‘隨風萬里尋郎’,悉楊花神魂。”“讀他文字,精靈尚在文字里面;坡老只見精靈,不見文字。”(《草堂詩馀正集》卷五)
清·沈謙:“東坡‘似花還似非花’一篇,幽怨纏綿,直是言情,非復賦物。”(《填詞雜說》)
清·許昂霄:此詞“與原作均是絕唱,不容妄為軒輊。”(《詞綜偶評》)
清·劉熙載:“鄰人之笛,懷舊者感之;斜谷之鈴,溺愛者悲之。東坡《水龍吟·和章質夫詠楊花》云:‘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亦同此意。”“東坡《水龍吟》起云:‘似花還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詞評語,蓋不離不即也。”(《藝概》卷四)
清·先著、程洪:“起句入魔,‘非花’矣而又‘似’,不成句也;‘拋家傍路’四字欠雅; ‘綴,字趁韻不穩; ‘曉來’以下,真是化工神品。”(《詞潔》卷五)
清·黃蘇:“首四句是寫楊花形態,‘縈損’以下六句,是寫望楊花之人之情緒。二闋用議論,情景交融,筆墨入化,有神無跡矣。”(《蓼園詞選》)
清·鄭文焯:“煞拍畫龍點睛,此亦詞中一格。”(《手批東坡樂府》)
清·王國維:“東坡《水龍吟》詠楊花,和韻而似原唱;章質夫詞,原唱而似和韻,才之不可強也如是。”“詠物之詞,自以東坡《水龍吟》為最工。”(《人間詞話》卷上)
【總案】 據《蘇軾文集》卷55《與章質夫》云:“《柳花》詞妙絕,使來者何以措詞?……故寫其意,次韻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本篇當作于元豐四年(1081)或五年(1082),時蘇軾貶居黃州(今湖北黃岡)。這首詠物詞,細膩地描繪了楊花飄落的情狀,也借楊花自開自落和寂寞傳遞出感時傷春的幽怨之情,寄寓了作者遭遇坎坷的抑郁之思。寫得纏綿悱惻。詞中人花互映,情景交融;詠嘆角度多次轉換,銜接自然;下片議論雖多,而不游離于情景之外。這些足見作者構思精妙,筆力卓絕。這是蘇軾詞中婉約風格的代表作。
上一篇:蘇軾《水調歌頭》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辛棄疾《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