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楊慎2
有告荒者,官問:“麥?zhǔn)杖舾?”曰:“三分?!庇謫枺骸懊藁ㄈ舾?”曰:“二分。”又問:“稻收若干?”曰:“二分。”官曰:“有七分年歲3,尚捏稱荒耶?”對曰:“某活一百幾十歲矣,實未見如此奇荒。”官問之,曰:“某年七十余,長子四十余,次子三十余,合而算之,有一百幾十歲。”哄堂大笑。
1本文選自《丹鉛雜錄》。告荒:向官府報告災(zāi)荒。2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明代文學(xué)家、著名學(xué)者。有《升庵集》。3年歲:年成,收成。
【析點】 這則故事可笑之處有二:一是年景到底荒不荒;二是“某”活的時間到底有多長。
關(guān)于年景的計算,好年景是十分收成,二三分收成應(yīng)屬于荒年。這是從莊稼收成整體上看。若分單項說,麥子三分、棉花二分、稻子二分,這整體上仍然是二三分年景。這位“官員”卻把它們合起來算七分年景。假如再問兩項,如說玉米二分、大豆二分,與前相加就成為十一分年景,比豐收還要豐收了。所以這位“官員”說“有七分年歲,尚捏稱荒耶?”這位“官員”不是別有用心便是糊涂,總之是不關(guān)心民瘼的官僚。
對于“官員”的胡說,“告荒者”自然感到氣憤,所以他說“某活一百幾十歲矣,實未見如此奇荒?!彼耙话賻资钡乃惴ㄒ彩悄7鹿賳T的算法:“某年七十余,長子四十余,次子三十余,合而算之,有一百幾十歲?!?/p>
“告荒者”用官員的邏輯做出一個荒謬的計算,結(jié)果弄得“哄堂大笑”。讀者由“告荒者”說法的可笑自然透視出那位“官員”說法的可笑。其實,“告荒者”心里明白,而那位官員卻真正是地道的糊涂蟲。對于“告荒者”的機智,人們也會報以會心的一笑。
我們從中可以領(lǐng)悟到“歸謬法”與“類比法”運用得巧妙,可以收到奇妙的效果。
上一篇:《吼山》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唐亭記》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