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黃遵憲詩《哀旅順》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海水一泓煙九點,壯哉此地實天險。炮臺屹立如虎闞,紅衣大將威望儼。下有洼池列巨艦,晴天雷轟夜電閃。最高峰頭縱遠覽,龍旗百丈迎風飐。長城萬里此為塹,鯨鵬相摩圖一噉。昂頭側睨何眈眈,伸手欲攫終不敢;謂海可填山易撼,萬鬼聚謀無此膽。一朝瓦解成劫灰,聞道敵軍蹈背來。
《哀旅順》是黃遵憲自戊戌變法失敗家居后,以甲午中日戰爭中平壤、東溝、旅順、威海等地被日本占領為題材寫的一組詠史詩中的一首(另有《悲平壤》、《東溝行》、《哭威海》、《度遼將軍歌》等)。時年五十一歲。
“旅順”,又稱旅順口,位于遼寧省遼東半島最南端。它傍山臨海,形勢險要,是天然的良港。1880年,清政府開始在這里建立軍港,歷十余年,耗資無數。至甲午戰爭時,旅順軍港設有海岸炮臺與陸路炮臺二十二座,擁有德制炮臺七八十尊。旅順口后路大連灣設炮臺六座,有大炮二十四尊。港內水大而深,有大型船塢,能泊多艘軍艦。連日本人也感嘆旅順港“東洋無雙”。日軍估計正面攻打旅順港難以得逞,于1884年9月26日從花園港登陸,抵貔子窩,旅順震動。當時旅順駐有張光前、徐邦道等六軍,共三十營,由貪鄙庸劣的龔圣玙統帥,事實上各不相統。徐邦道等提議出兵迎戰,張光前等不聽。徐率本部兵士駐守金州城,與日軍激戰,死傷極重。城破,邦道退回旅順。日軍不損一兵一卒占領大連灣,休息十天后向旅順進軍。龔圣玙已逃歸天津。徐邦道率殘部抵御,后因無援,敗退。不久,旅順失陷。殘暴的日軍在旅順連續進行了四天大屠殺,旅順街頭尸體推積如山,全市居民僅存三十六人。
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政治上的投降主義,導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這首詩著重寫旅順口形勢的壯險,抒發了詩人的威武自豪的激情,含蓄地表達了對旅順失陷的無比悲憤。
全詩十六句,可分為三個層次。從開頭至“龍旗百丈迎風飐”為第一層次,極寫旅順口形勢的險要,炮臺和大炮的精良、威嚴,港口布防的堅固。詩人一開始便以一種自豪的激情描寫旅順口的壯險的形勢:“海水一泓煙九點。”這里將李賀《夢天》詩“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縮為一句的開頭,居高臨下,氣勢不凡。詩人像是引導我們從飛機上俯瞰遼闊的祖國大地: 位于遼東半島最南端的海港城市旅順及其一望無際的海域,不過是點煙、杯水罷了。面對著如此壯險的海港,詩人由衷地發出贊嘆:“壯哉此地實天險!”好一個天然良港啊! 而且“炮臺屹立”,炮臺上聳立著命名為“紅衣大將”的新式大炮,船塢里停泊著巨艦。發射炮火時,響聲如雷,電光四閃,何等威嚴! 站在山上最高處放眼縱覽港灣,到處是繡龍的國旗迎風招展。詩人選取了炮臺、大炮、洼池(船塢)、巨艦,龍旗等具有典型意義的事物,著重表現旅順口形勢之險要,裝備之精良,防務之堅固。再加上發炮時的雷鳴電閃,港灣里的龍旗招展,寫得有聲有色,字里行間蘊含著對祖國的熱愛和自豪的激情。
第二個層次從“長城”句至“萬鬼聚謀無此膽”,揭露帝國主義時時妄圖掠奪旅順、入侵我國領土的陰謀。一二句用“長城”、“天塹”喻旅順地勢的險要,用“鯨鵬”喻帝國主義的貪婪和強橫。意思是說,這里本是如同萬里長城一樣的天塹,可帝國主義總想一口吞掉它,而且為了爭奪中國而互相競爭。三四句以擬人化的手法把海港要塞寫成昂首的猛虎,警惕地注視著陰謀入侵的敵人,終于使它們不敢輕舉妄動。以下兩句是說海可填,山可移,旅順港則固若金湯,萬無一失。敵人雖然圖謀霸占它,卻沒有這個膽力。這里用昂首的猛虎比中國軍民,用“萬鬼”比喻帝國主義列強,表現了對自身力量的自信和對敵人的蔑視,愛憎感情鮮明而強烈。而且,“昂頭側睨何眈眈”一句,同前面的“炮臺屹立如虎闞”相呼應,保持了形象的連貫和完整。
最后兩句為第三層次,以畫龍點睛之筆高度概括了旅順失陷的慘痛歷史。誰知詩人引為自豪的如此堅固的要塞,竟然“一朝瓦解成劫灰”! 這里面蘊含著詩人多少哀痛和悲憤啊! 如前所述,日軍是從后路攻入旅順的。詩人并沒有重復旅順失陷的戰爭過程,而是用“聞道敵軍蹈背來”一句委婉含蓄地高度概括,揭示了旅順港失陷的原因,深含著對應當為這次戰爭的失敗負責的腐敗政府和無能將領的不滿與譴責,表現了詩人的巨大的哀痛與悲憤。詩中所透露的愛國精神是不容懷疑的。
這是一首七言古體詠史抒情詩。詩人以豐富的想像力和藝術概括力,選擇了具有典型意義的事物,將旅順口的險要形勢寫得威武莊嚴,虎虎有生氣。旅順口要塞的形象,實際上就是詩人心目中的祖國的形象。她像猛虎一樣,昂首屹立于港口,警惕著外來敵人的入侵。
顧名思義,《哀旅順》這個題目,本當寫旅順的失陷的經過及其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應當在“哀”字上作文章。但頗出乎人們意料的是,前十四句都是正面寫旅順口形勢的險要威嚴和我軍嚴陣以待、警惕敵人入侵的雄姿,沒有任何戰爭場面的再現。只是在最后兩句才畫龍點睛地揭示出旅順之所以“一朝瓦解”,在于“敵軍蹈背來”的這一慘痛的歷史教訓。詩人用的是先揚后抑的手法。前面極寫旅順形勢的險要威武,軍備防務的精良堅固,可謂固若金湯,萬無一失。但歷史卻是這樣的無情: 旅順口偏偏慘遭失陷!詩人將旅順口的固若金湯,萬無一失,與“一朝瓦解”這一矛盾尖銳地提到讀者面前,使我們不能不為之震驚! 開始,我們也許有點意外;但稍加思索,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 因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統帥們的貪鄙庸劣,才導致“敵軍蹈背來”,“一朝瓦解成劫灰”。而這,正是這首詩的弦外之意。這就不能不激起我們的巨大的哀痛和無比的悲憤。詩人的含蓄手法獲得了巨大的藝術效果,這正是《哀旅順》一詩的成功之處。
上一篇:詞·陸游詞《卜算子·詠梅》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庾信賦《哀江南賦并序》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