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1。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2,高處不勝寒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4? 轉朱閣5,低綺戶6,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7。
【釋】
1.丙辰是熙寧九年(1076)。時蘇軾仍在密州。
2.“瓊樓玉宇:《酉陽雜俎壺史》說:翟乾佑與弟子數十人在江岸玩月,有人問月中有什么。翟說,“可隨吾指觀之?!彼煲娫轮小碍倶墙痍I”。
3.不勝寒:《明皇雜錄》:八月十五夜,葉靜能邀明皇游月宮。臨行,葉教他著皮衣。到月宮,他果然冷得難以支持。
4.何似:如言不如。
5.轉朱閣:隨著時間的推移,月照樓閣的方向有所轉移。
6.低:月光下射。
7.嬋娟:指明月。
【譯】
朗照萬物的明月呵!
你何時開始第一次出現?
手持酒盞,醉問青天。
神秘莫測的天上世界呵!
也不知此地是何處?
也不知此時是何年?
我真想駕馭著清風,
回到那遺世飄渺的空間,
又恐怕那月亮上的瓊樓玉宇,
受不得那高處嚴寒。
獨立起舞,自弄清影,
還是不如人間。
月華轉動輪波,
移過朱色的樓閣,
移過窗簾的綺羅,
照著失眠中的我。
明月呵,對人
該沒有什么怨恨,
為什么你獨自團圓,
全然不顧人間的離索。
唉!人生有悲愁、有歡樂,
有離別、有歡合,
正如明月有晴、有陰、
有圓、有缺,
自古以來,就難以兩全。
只希望人能健康長在,
千里之外,共對一輪明月。
【評】
此詞有小序云:“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這段小序透露了此詞的寫作背景,也暗示了詞的寫作主題。它有三層意思:一是中秋之詠,亦即明月之詠,二是“歡飲達旦,大醉”,是在大醉中賞月;三是“兼懷子由”。前兩點主要表現在上片,后一點主要表現于下片。當然,三點又是互為一體的:詞人在醉中賞月,也在醉中失眠思弟,東坡不僅在上片伴月共舞,而且在下片中對月難眠,以月之種種,闡發種種人生的哲理。而上片中的“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矛盾選擇中,又何嘗沒有對子由的思念在于其中呢?可以說,通首都是詠月,上片在詠月中蘊含人神之際、天地之間、以及人生道路的迷惘、探尋、追求與苦悶,下片在詠月中蘊含人人之間、兄弟之間、以及人的內在情感的哲理性的審美觀照。
此詞的藝術特質由幾個方面構成:首先是境界闊大雄奇。上自汗漫天宮,瓊樓玉宇,下自朱閣綺戶、悲歡人間,無不海涵。
其次是醉酒馳思、情思浪漫。醉酒是浪漫的催生劑,是浪漫誕生的子宮。有了醉意,才有這似醉似醒的朦朧浪漫的境界,才有“明月幾時有”的癡問,才有“把酒問青天”的癡舉,才有“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的癡想,至“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恐已醉得深矣!月在當時,本不可登,詞人卻認真地提出是否登月的問題;月上是寒是溫,在當時本不知曉,詞人卻認真地以其寒而推卻登月之舉。在這些如醉如夢、似幻似癡的醉語中,卻蘊藏了多少人生哲理之妙趣,神宗皇帝讀之,感受到“蘇軾終是愛君”;而筆者讀之,則感受到蘇軾在醉意朦朧之間對人生歸宿的哲理思考,是蘇軾“野性”人生觀念的一種表現;是神求于天而身存于地,是身在漢闕而心在江湖的一種精神歸隱方式。
第三點,詞人以大手筆、大字眼,寫大境界,在結構上大開大闔,在情緒上大起大落。如下片先寫“照無眠”、“何事長向別時圓”的離愁別恨,愁之深,恨也深,卻以“此事古難全”一語解過,并時時不離詠月之本題,以“月有陰晴圓缺”喻“人有悲歡離合”,以“千里共嬋娟”寫“但愿人長久”的期冀。如王闿運評:“‘人有’三句,大開大闔之筆,他人所不能?!?《湘綺樓詞選》)
第四點,與大開大闔的結構手法相一致的,是詞人所表現出的灑脫曠達的情懷。
凡此種種,亦正是豪放詞的特點。但這種豪放,又有別于《江城子·密州出獵》。《江》詞從題材上就已決定了其豪放的性質,而《水》詞寫詠月、寫別離本屬婉約的領地,詞人在婉約的苑林中,乘醉起舞,沖破了婉約的樊籬,以境界、結構、情懷、語言的獨特個性,使之成為豪放曠達之杰作。
上一篇:陳亮《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