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八聲甘州 讀諸葛武侯傳》
過隆中②、桑柘倚斜陽,禾黍戰悲風。③世若無徐庶,更無龐統,沉了英雄。④本計東荊西益,觀變取奇功。⑤轉盡青天粟,無路能通。⑥ 他日雜耕渭上,忽一星飛墮,萬事成空。⑦使一曹三馬,云雨動蛟龍。⑧看璀璨、《出師》一表,照乾坤、牛斗氣常沖。⑨千年后,錦城相吊,遇草堂翁。⑩
【注釋】 ①諸葛武侯傳:即晉·陳壽《三國志》中的《諸葛亮傳》。亮于蜀漢后主劉禪時封武鄉侯,死謚忠武侯,故世稱諸葛武侯。②隆中:在襄陽(今湖北襄樊)城西二十里。諸葛亮未出山佐劉備時,曾寓居于此。③柘(zhe這):桑樹之屬,葉可飼蠶。戰:顫抖。悲風:秋風。④徐庶:本名福。東漢末,中原兵亂,遂南行客居荊州。與諸葛亮特相善。劉備屯兵新野(今屬河南),庶見備,甚得器重,因謂備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備請庶與亮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于是備遂親往訪亮,凡三往,乃見。事見《三國志·諸葛亮傳》及該傳裴《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龐統(179—214):字士元,襄陽人。劉備得荊州,統守耒陽(今屬湖南)令,在縣不治,免官。諸葛亮及吳將魯肅為之說項,備遂與之接談,大為器重,以其與亮并為軍師中郎將。后從備入蜀取西川,率眾攻雒縣(今四川廣漢北),中流矢死。事見《三國志》本傳。按:除徐庶外,向劉備薦舉諸葛亮的另一人為司馬徽。《諸葛亮傳》裴《注》引《襄陽記》:劉備訪世事于徽,徽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徽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詞人此處舉龐統而不舉司馬徽,當系誤記。⑤本計:本來計劃。荊:漢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相當于今湖北、湖南兩省及附近部分地區。益:亦為漢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相當于今四川折多山、云南怒山、哀牢山以東,陜西秦嶺以南,及甘肅、湖北、貴州部分地區。按《諸葛亮傳》載劉備親訪諸葛亮,問以天下大計,亮以為惟有奪取荊、益二州,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等少數族,外結好于孫權,內修政治,如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率荊州之軍直指宛(今河南南陽)、洛(今河南洛陽),劉備則可親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庶幾霸業可成,漢室可興。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隆中對”。以上二句謂此。⑥轉:轉運。青天:謂蜀道艱難。語本李白《蜀道難》:“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粟:泛指糧食。按《諸葛亮傳》載,蜀漢后主建興六年(228)及九年(231),亮兩次伐魏,皆因軍糧轉運不及而退兵。以上二句謂此。⑦他日:后來。渭上:渭水之濱。一星飛墮:傳說諸葛亮死之夜,有星赤色而芒角,自東北流向西南,墜于他所居住的軍營中。見本傳裴《注》引晉·孫盛《晉陽秋》。按本傳載,建興十二年(234)春,亮率軍出斜谷(今陜西眉縣西南),據武功(今屬陜西)五丈原,與魏司馬懿軍對峙。亮每患軍糧不繼,遂分兵屯田,為久駐之計。耕者雜于渭濱居民之間,軍民和睦相安。其年八月,亮病歿于軍中,時年五十四歲。以上三句紀此。⑧一曹三馬:曹,當作“槽”。《晉書·宣帝紀》載曹操曾夢三馬同食一槽。自魏齊王曹芳正始以還,司馬懿與二子師、昭相繼執掌魏國軍政大權,誅殺異己,孤立曹氏。至昭子司馬炎時,終于篡魏自立,改號“晉”。果驗曹操之夢。此事雖荒誕不經,而后世屢用為故實。以上二句謂:諸葛亮一死,無人能掃平曹魏,復興漢室,坐使司馬氏集團如蛟龍之逢云雨,乘機而起,滅蜀篡魏平吳,建立了統一的晉王朝。⑨璀(cui崔上聲)璨(can燦):玉石光彩鮮明貌。《出師》一表:建興五年(227),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今屬陜西),將出師北伐,臨行上疏后主,反復勸勉他繼承劉備的遺志,親賢臣,遠小人,并陳述自己對于蜀漢的忠誠及北取中原、復興漢室的堅定意志。疏文具見本傳。梁·蕭統《文選》收錄之,標題《出師表》。此表忠愛懇切,歷來為愛國志士仁人所推重。“牛斗”句:相傳晉初常有紫氣見于牛、斗二星宿間,張華聞雷煥通曉星象,遂問之。煥曰此系寶物之氣,應在豐城(今江西南昌西南)。華遂以煥為豐城令,果于地下掘得二劍。見唐·歐陽詢《藝文類聚·軍器部·劍》引南朝宋·雷次宗《豫章記》。⑩錦城:蜀地以織錦馳名天下,漢時于成都設錦官管理,后世因號成都為“錦官城”,亦稱“錦城”。草堂翁:謂杜甫。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初,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營構草堂,居住達三年之久。按杜甫上元元年春曾游成都武侯廟,作《蜀相》詩吊諸葛亮。以上三句謂此。杜氏作此詩時,距諸葛亮之歿才五百二十馀年,詞言“千年”,蓋泛言時日久遠。
【譯文】 桑柘偎倚在斜陽下,禾黍顫抖在秋風中。過訪隆中孔明故里,我深深地懷念著人杰臥龍。若沒有徐庶等人相舉薦,當時幾乎埋沒了英雄。他為劉備制訂的戰略大計,本是東據荊州,西取益州,靜觀政局的變動,一旦時機成熟,便兩路北伐中原,建立復興漢室的奇功。可嘆蜀道艱難,軍糧轉運不及,北伐進軍的道路終未打通。
為了解決糧草的大問題,他屯兵渭水,命軍民雜處耕種。不料將星殞落,雄圖化作虛空。司馬氏集團這才能夠取代曹魏,如蛟龍得雨,騰起于池中。壯志雖未酬呵,他那一篇《出師表》卻光照天地,片、斗之間,劍氣常沖。千秋萬代之下,成都武侯祠有人作詩吊唁,那就是赫赫有名的老杜詩翁。
【總案】 南宋詠吟,屢及諸葛孔明。蓋因朝廷茍且偷安,不思北伐以收復為金人所占領的中原失地,遂使愛國詩人詞人倍加懷念這位歷史上的北伐英雄。對諸葛亮的歌頌本身就是對“忘了中原”的南宋統治集團的一種鞭撻。此詞用筆一絲不懈,敘事井井有序,剪裁史料能做到披沙簡金,理性的思考與感情的抒發互為表里,抽象的議論與形象的描述交相輝映,不失為一篇詠史佳作。詞以自己秋日過隆中造訪臥龍故里始,以杜甫春日在成都憑吊武侯祠堂結,時代一宋一唐,季節或秋或春,地點在襄在蜀,人物為我為杜,不無差異,而緬懷諸葛其人其事則同,緬懷其人其事時之心情則同,首尾呼應,一脈相通。詞中將諸葛亮與劉備的風云際會歸結為純粹的歷史偶然性,并過分夸大了諸葛亮“一身系天下安危”的歷史作用,是封建時代一切知識分子所無法擺脫的唯心史觀使然。
上一篇:吳文英《八聲甘州靈巖陪庾幕諸公游》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柳永《八聲甘州》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