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渡江云》原文賞析
贈文道希
十分春已去,孤花隱葉,怊悵倚闌心。客游今倦矣,珍重韶光,還共醉花陰。長亭短堠,向從來、雨黯煙沉。人何處?匣中寶劍,掛壁作龍吟。登臨。秦時明月,漢國山河,盡云寒雁噤。行不得、鷓鴣啼晚,苦竹穿林。尋常總道歸帆好,者歸帆、愁與潮深。蒼然暮,高山流水鳴琴。
光緒二十年(1894)大考翰詹,翰林院編修文廷式(字道希)被光緒皇帝親擢為一等第一名,升授翰林院侍讀學士,兼日講起居注官。同年,發生中日甲午戰爭,廷式主戰,上奏折參北洋大臣李鴻章畏葸,挾洋自重。此后又多次參加集會,聯名上書。次年(1895),馬關議起,文廷式又一再陳諫,極言不可,有“辱國病民,莫此為甚”、“何以見列祖列宗于地下”等激烈言詞。慈禧太后大怒,議欲重譴。李鴻章恨廷式尤甚,欲中以奇禍。廷式好友盛昱得知內情,勸其少避。乃乞假出都,回籍修墓。臨行前,他的好朋友沈曾植寫了這首詞,為他送行。
時為乙未四月,故沈詞開頭云:“十分春已去,孤花隱葉,怊悵倚闌心。”三句既借以點明時令,也借以表達摯友將去時產生的孤獨、寂寞之感。“孤花隱葉”四字,將作者惆悵之情寫得很生動。“客游今倦矣”,字面上似乎是說朋友久居他鄉,今倦游思歸故里,實則指仕宦不如意而離職。《史記·司馬相如傳》:“長卿故倦游”。《集解》云:“厭游宦也。”古人將離家在外作官稱游宦。這句含蓄地表達了詞人對朋友乞假南歸深隱之情的理解。他希望朋友此去多多保重,并相信他一定還會回來,重整旗鼓,繼續奮斗。故云:“珍重韶光,還共醉花陰。”離別,畢竟是令人感傷的。此去旅途諸事,尚難完全預料,使人不能不為朋友憂慮,所以說;“長亭短堠,向從來、雨黯煙沉。”他希望朋友一路多加小心。果然,文廷式南行路過上海,蘇松太道劉麒祥迎入署中,備極款洽。臨別失行裝四篋。麒祥為緝獲之,扃鑰完好如故,而奏稿二冊,則亡去矣。劉麒祥是李鴻章的姻黨。文廷式遺失奏稿,為后來李鴻章授意御史楊崇伊劾強學會,打擊文廷式提供了把柄。“雨黯煙沉”一語,不幸而言中。長亭短堠,古時十里一亭,路上有標記里程的土堆,五里只堠,十里雙堠。引申為路程。“人何處?匣中寶劍,掛壁作龍吟”。舊題晉王嘉《拾遺記》載: “帝顓頊有曳影之劍,……未用之時,常于匣里如龍虎之吟。”本寫寶劍乃神物,時時不凡。后常用來比喻不凡之人,雖在野不獲用,聲華遠聞于外。沈曾植以此表達對于文廷式的理解與期望。他頌揚自己的這位朋友,如匣中神劍,雖暫時不被重用,仍然聲聞天下,并相信他今后一定會有非凡的作為。
下片寫當時的政治形勢,并寫對朋友處境、心情及人品的理解。“登臨。秦時明月,漢國山河,盡云寒雁噤”,是對當時朝政的形象概括。唐人王昌齡《出塞》詩云:“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中日甲午戰爭,清軍在遼東、威海一再失利,北洋海軍全部被殲。投降派懾于敵威,屈膝求和。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在日本馬關簽訂賣國條約。文廷式上書反對,險遭迫害,被迫出京。詞人用唐人詩意,稍加發揮,既表達了作者為古老祖國不幸命運感到深憂的愛國之情,又表達了對于投降派的憤怒、輕蔑與諷刺,同時又切合文廷式被迫出都前前后后的情況。一語多意,寫得絕妙!“行不得、鷓鴣啼晚,苦竹穿林”,寫文廷式之行乃不得已。李白《山鷓鴣詞》:“苦竹嶺頭秋月輝,苦竹南枝鷓鴣飛。嫁得燕山胡雁婿,欲銜我向雁門歸。山雞翟雉來相勸,南禽多被北禽欺。紫塞嚴霜如劍戟,蒼梧欲巢難背違。我心誓死不能去,哀鳴驚叫淚沾衣。”此處用李白詩意,又一次巧妙地表達了多重含意。鷓鴣鳴聲如“行不得也哥哥”,詩詞中常借以發揮,寫行旅之情,或寫不可行而又不得不行之事。此處寫對于朋友處境及此行原委的理解。苦竹,竹的一種。桿矮小,節長于他竹。四月中生筍,味苦不中食。“苦竹穿林”,既符合送行之時令,又以隱喻文廷式有氣節,性倔強,不屈服,不中朝廷權貴之意,同時又使讀者因鷓鴣與苦竹連用,想到李白詩中的含意:“苦竹南枝鷓鴣飛”,“南禽多被北禽欺”。文廷式乞假南歸,以避朝中權貴迫害,正與此境相合。李白另有一首詩:“我似鷓鴣鳥,南遷懶北飛”(《醉題王漢陽廳》),也寫鷓鴣“南遷”。文廷式學識宏富,博聞強記,自然不難理解沈曾植詞中的意思。所以他在《八歸·答子培沈刑部贈別之作》中寫道:“誰信蒼梧路阻”,用李白《鷓鴣詞》中“蒼梧欲巢難背違”等句的含意作答。沈詞說:“尋常總道歸帆好,者(同這)
歸帆、愁與潮深。”廷式答詞云:“別愁如海”,亦相呼應。結尾“蒼然暮,高山流水鳴琴”,是對朋友高尚人品的贊頌,也借以寫兩人深厚友情。《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沈曾植和文廷式的友誼,建立在對于時局的共同認識和對于世事人物的共同愛憎之上,他們又都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因此才能達到如同俞伯牙、鐘子期那樣“高山流水”的解會。真正的好朋友,貴在知心。沈氏這首詞,就是這種深厚友情的動人表達。
上一篇:《孫爾準·渡江云》原文賞析
下一篇:《龔自珍·湘月》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