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夜飛鵲 別情》
河橋送人處,涼夜何其。①斜月遠墮余輝。銅盤燭淚已流盡,霏霏涼露沾衣。②相將散離會,探風前津鼓,樹杪參旗。③花驄會意,縱揚鞭、亦自行遲。④ 迢遞路回清野,人語漸無聞,空帶愁歸。⑤何意重紅滿地,遺鈿不見,斜徑都迷。⑥兔葵燕麥,向殘陽、欲與人齊。⑦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極望天西。⑧
【注釋】 ①夜何其:語出《詩經·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其:語助詞 ②“銅盤”句:用北周·庾信《對燭賦》:“銅荷承淚蠟。”銅盤:銅制的燭盤。霏霏:雨露很盛的樣子。③探:探聽。津鼓:渡口報時的更鼓。唐·李端《古別離》詩:“月落聞津鼓”。樹杪:樹梢。參旗:星名,在參星西面。《史記·天官書》唐·張守節《正義:“參旗九星在參西,天旗也。” ④花驄:駿馬名。⑤迢遞:遙遠。⑥重紅:層層的落花。遺鈿:婦女遺落的頭上飾物。⑦兔葵:草名,生于沼澤和田野,花白似梅,其莖紫黑。燕麥:谷類植物,俗稱野麥。⑧班草:鋪草而坐。欷歔:抽抽搭搭地哭不成聲。酹(lei類):以酒澆地。
【譯文】 我在河橋上送別好友的時候,半夜的天氣充滿了涼意。殘月帶著淡淡的余輝向遙遠的西天下墜,銅盤里的蠟燭也已燃得火焰將熄。這時滿天是清冷的露水,行人頓覺沾濕了征衣。餞別的筵席相隨著也散了,側耳探聽,渡口報曉的鼓聲已經響起;抬頭看天,參旗九星也在樹梢低垂。花驄馬好像懂得我們依依不舍的心情,縱使我一再加鞭,它還是走得慢騰騰地。漫長的道路在清曠的原野上彎曲延伸,行人越走越遠,他們的說話聲逐漸變得低又低。我孤單單掉轉身來,無可奈何地帶著愁緒把家回。誰料到,原來設宴餞別的場所,一層層的落花鋪滿地。她遺落的頭飾已無法尋覓,就連那條斜穿的小路也不能再尋舊蹤跡。只有兔葵、燕麥在斜陽里隨風搖曳,它們的影子竟與人一般齊。我在她坐過的草堆旁徘徊猶豫,不由自主地傷心抽泣。我把殘酒澆在地上,極目遠望著西邊的天際……
【集評】 明·沈際飛:“今之人,務為欲別不別之狀,以博人歡,避人議,而真情什無二三矣。能使華騮會意,非真情所潛格乎?”(《草堂詩余正集》)
清·周濟:“‘班草’是散會處,‘酹酒’是送人處,二處皆前地也。雙起故須雙結。”(《宋四家詞選》)
清·黃蘇:“一首送別詞耳。自將行至遠送,又自去后寫懷望之情,層次井井而意致綿密,詞采濃深,時出雄厚之句,耐人咀嚼。”(《蓼園詞選》)
清·陳廷焯:“美成《夜飛鵲》云:‘何意重經前地,遺鈿不見,斜徑都迷。兔葵燕麥,向斜陽、影與人齊。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極望天西。’哀怨而渾雅。白石《揚州慢》一闋,從此脫胎。超處或過之,而厚意微遜。”(《白雨齋詞話》卷一)
近代·梁啟超:“‘兔葵燕麥’二語,與柳屯田之‘曉風殘月’,可稱送別詞中雙絕,皆熔情入景也。”(《藝蘅館詞選》乙卷引)
近代·陳洵:“‘河橋’逆入,‘前地’平出。換頭三句,鉤勒渾厚,轉出下句,始覺沉深。”(《海綃說詞》)
近代·俞陛云:“‘津鼓’二句寫別時風景清峭,‘華驄’二句善狀離情。下闋言別后獨歸,‘重紅’五句在景中寫情,方見深厚,為后人度盡金針。”(《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總案】 清真寫別情之所以能動搖人心,除了章法多變化,細節描寫生動真實、人物心理表現維妙維肖之外,善于使用移情法和熔情入景法,也是成功的兩個因素。此詞上片即有移情法的巧妙運用。所謂“花驄會意”云云,就是一種賦予動物以人的離別之情的生動筆墨。下片之“兔葵燕麥”二語,熔情入景,一種孤獨彷徨的人物心態隱然出現于字里行間,情因景而深,境界幽遠,令人回味。梁啟超將它與柳永“楊柳岸曉風殘月”并譽為“送別詞中雙絕”,就是因為這兩個例子都代表了一種借景寓情的絕妙境界。
上一篇:李清照《聲聲慢》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李清照《如夢令》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