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杏花天影》
丙午之冬,發沔口。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北望楚,風日清淑,②小舟掛席,容與波上。③
綠絲低拂鴛鴦浦,想桃葉、當時喚渡。④又將愁眼與春風,待去,倚蘭橈、更少駐。⑤ 金陵路,鶯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滿汀芳草不成歸,日暮,更移舟、向甚處。
【注釋】 ① 杏花天影;夏承燾《姜白石詞編年箋?!肪矶f:
“考此詞句律,比《杏花天》只多‘待去’、‘日暮’二短句;亦猶白石自度曲《凄涼犯》名《瑞鶴仙影》,與《瑞鶴仙》大同小異。依舊調作新腔,命名曰‘影’,殆始于歐陽修《六一詞》之《賀圣朝影》、《虞美人影》。殆謂不盡相合,略存其影耶?” ② 清淑:指天氣清明和煦。③容與:徐緩行進貌。當與《楚辭·涉江》的“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疑滯”同意。④“想桃葉”句:晉王獻之妾名喚桃葉(其妹名桃根),王曾在今南京秦淮河畔歌送其妾。歌曰:“”桃葉復桃葉,度江不用楫,但度無所苦,我自迎接妝。”其地遂名曰桃葉渡。⑤蘭橈(rao 饒):船槳的美稱。
【譯文】 鴛鴦浦口柳絲綠,當年桃葉由此渡。愁人遇春更凄楚,
欲去又依船槳駐。
鶯歌燕舞金陵路,潮水知我有多苦。芳草已綠無歸處,日落船向哪里
去?
【集評】 近代·陳匪石:“據序‘正月二日道金陵’,似‘綠絲’、‘芳草’決非眼前之景。然江南春早,青青柳眼實已可見。首句因青眼想到‘綠絲’,懸揣桃葉渡江時曾系如此?!x鴦浦’本監利地名,然如史達祖‘倩詩情、飛過鴛鴦浦’之類,已不作固定之地名用。若以從沔口來,謂指來處說,則下句不銜接矣。蓋全首除‘金陵路’三字外,多游刃于虛,即‘桃葉’亦金陵故實也?!謱ⅰ湔刍厮娭?,愁人見之,遂為‘愁眼’。’與春風’云者,愁與春遇,不啻付與之,兼點時令也?!ァ?,一頓?!刑m橈’,是欲去不去、徘徊未定之狀?!亳v’一轉,則竟擬不去矣。過變先說金陵盛況,是‘少駐’之心情。由鶯燕之樂,益形人之苦。鶯燕不知,唯潮水知之,則‘倚蘭橈’時之又一轉念?!疂M汀’句推想將來,芳草自綠,王孫不歸,我亦猶是,上承‘最苦’,下開‘日暮’。末三句說是‘苦’字,日云暮矣,欲不去而不能,又不知于何更駐,前路茫茫之感,一轉便收。布局與慢曲略同,而節促單繁,意賅言簡,南宋小令,大率如是?!?《宋詞舉》卷上)
【總案】 詞序所云“丙午之冬”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冬、“沔口”系漢水入江處、“丁未”系淳熙十四年、“北望淮楚”當指翹望合肥
戀人。對于姜夔詞的特點,夏承燾 、吳熊和、楊海明在其各自之詞論著作中均有精到評析,茲引后者數語以見一斑:“柔情本是如‘水’一樣軟綿宛轉的東西,然而在姜夔寫來,這股水波不象溫、韋筆下那樣,多的是漪漣微淪之美,而是有著‘一波三折’、跌宕頓挫之妙?!?《唐宋詞風格論》下
編)
上一篇:晏幾道《木蘭花》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方岳《水調歌頭平山堂用東坡韻》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