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籍《關山月》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唐]張籍
秋月朗朗關山上,山中行人馬蹄響。關山秋來雨雪多,行人見月唱邊歌。海邊漠漠天氣白,胡兒夜度黃龍磧。軍中探騎暮出城,伏兵暗處低旌戟。溪水連地霜草平,野駝尋水磧中鳴。隴頭風急雁不下,沙場苦戰多流星。可憐萬國關山道,年年戰骨多秋草。
張籍的樂府詩,集中概括,含義深邃而又絕少議論。他善于將復雜的社會現象經過篩選加工,使之高度凝煉濃縮在簡短的篇幅之中。在名家輩出、百花爭艷的中唐詩壇,獨樹一幟,形成自己精悍警策,簡樸深厚的獨特風格。 《關山月》很能代表它的詩歌本色。
《關山月》屬樂府《橫吹曲辭》。常用以描寫征人思婦怨離傷別的感情。張籍這首詩,寫邊塞將士艱苦的戰爭生活,雄壯悲涼,感人至深。
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南朝到唐代詩人寫《關山月》的詩二十多首,開頭大體相同,都先點出“關山”和“月”的題目。然而首二句多為靜景。張籍下筆不凡,巧用疊字“朗朗”,描繪出秋月明亮、天高地遠的邊關夜景。 而邊塞的夜晚并不寧靜,山上傳來陣陣馬蹄聲,戍邊的將士們正在緊張行軍。以靜襯動,烘托出邊塞月夜特有的緊張戰斗氣氛。
三四句,運用簡煉的語言,描寫邊塞凄寒的環境。邊地氣候寒冷,當內地還是秋高氣爽的時候,這里已經是雪花飄揚,千里萬里一片冰天雪地。行人望著皎潔的月光,浮想聯翩,望故鄉路遠山高,思念親人,何日能團聚;遙想親人此時也正思念自己,而自身能否生還尚未得知,于是戍邊的將士們唱起塞外悲涼的歌曲。悲歌中一定充滿著他們思念家鄉、思念情人的感情。含而不露,耐人尋味。
往下四句,詩人用冷峻的筆法,描寫緊張的戰爭場面。“海邊”,指塞外沙漠。黃龍,即龍城,故地在今遼寧朝陽。茫茫無邊的沙漠,秋高月冷,多么荒涼。胡兵穿過龍城一帶的沙漠,偷襲我軍。邊塞的將士早有預防,派偵察的騎兵乘夜出城了解敵情。部隊埋伏在隱蔽的地方,無聲無息,將戰旗,武器都放在地上,等待著胡兵的出現,這必然有一番驚心動魄的鏖戰。
按照一般的寫法,接下去,會具體描寫雙方交戰的情況。然而,詩人略此不寫,大處落筆,緊緊圍繞主題,進一步展現將士們艱辛苦難的戰爭生活。無邊無際的沙海,望不到一片綠洲,更難找到一條溪水。縱有稀少的溪水都潛流在已經掛著寒霜的茫茫秋草之中。耐渴的野駝難以忍受缺水的煎熬,找不到溪水,在沙漠中鳴叫。士兵們日常生活的艱難可以想象。邊塞的秋風猛烈,大雁難以飛下。然而,在這凄冷的月夜,地上響著刺骨的寒風,天空飄逝著流星,將士們在沙場上拼命廝殺。全詩至此,經過層層渲染,已將邊塞艱苦的戰爭生活描繪得淋漓盡致,于是,詩人點出“沙場苦戰”的主旨,顯得深刻有力,筆酣墨飽。結尾二句,勁健挺拔,通過對戰爭全面的歷史的思索以后,詩人感嘆地寫道:在無數的邊塞,年年發生戰爭,有多少士卒喪失了生命。他們的尸骨拋在塞外,年深日久累累白骨上現在已生長著一片又一片秋草。字里行間充溢著對無休止的戰爭的憤慨,對邊塞士卒的深切同情。全詩至此,戛然而止,沒有任何個人的議論。
統觀全詩,詩人緊緊圍繞主題,舍棄了故事情節的具體描繪,而側重于對邊地生活感受的表現,詩人運用夜晚的行軍、凄寒的氣候、悲涼的邊歌、夜晚緊張的戰爭、野駝凄厲的鳴叫、邊地凜冽的寒風、戰骨堆上叢生的秋草等一系列典型畫面,從各個角度來展示主題,詩意層層深入,簡潔深厚,毫不枝蔓。
張籍的樂府采用七言歌行體,篇幅不長而又擅長配合詩的內容換韻,給人以情調起伏變化的急管繁弦之感。這首詩首二句創造緊張的邊塞氣氛,用悠揚響亮的上聲韻腳,恰到好處。三四句氣勢稍平緩,用平聲韻。中間四句,描寫緊張的戰爭場景,配合短促的入聲韻,扣人心弦。 “溪水”四句,又用平聲韻,展示悲涼壯闊的戰爭生活圖畫,顯得氣勢雄壯。結尾兩句,運用重筆,同時又配合“道”、“草”兩個高昂的上聲韻,表示對士卒的同情和戰爭的憤慨,意蘊深厚,震撼人心。變化多端的聲調,很好地表達了深刻的內容。
王安石說張籍的詩“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讀張籍古樂府》)的確是中的之言。這首詩的語言簡潔生動,然而恰是錘煉精工的妙筆 如“溪水”二句,仿佛隨口道出,然觀察入微,不直接展示邊塞士卒的缺水忍渴,而是透過一層,側面著筆,運用野駝的鳴叫來暗示,耐人尋味。結尾二句,更是片言可以明百意之筆,凝注著豐富的生活內容和深厚的感情。
上一篇:祝德麟《關吏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杜甫《兵車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