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歌十八首(選四)》言情贈友詩歌
其一
儂既剪云鬟②,郎亦分絲發。
覓向無人處,綰作同心結③。
其二
夜夜不成寐,擁被啼終夕。
郎不信儂時,但看枕上跡。
其十
繡房擬會郎,四窗月離離④。
手自施屏障,恐有女伴窺。
其十二
金盆盥素手⑤,焚香誦普門⑥。
來生何所愿? 與郎為一身 。
《子夜歌》 作者晁采,大歷 (766-779) 時人。據傳,她年少時與鄰生文茂相戲相悅,私約為伉儷之好。及其年長,文茂不時寄詩通情,有“孤燈才滅已三更,窗雨無聲雞又鳴。此夜相思不成夢,空懷一夢到天明” (《春日寄采》 ) 之句。采以蓮子回贈,表達其愛戀之意。茂無意之中,墜一子,落盆中,發芽生根,花開并蒂。茂以此喜兆報采,采回詩相許: “并蒂已看靈鵲報,倩郎早覓買花船。” ( 《寄文茂》 ) 茂得詩喜不自禁,堅求歡會。倆人私合為采母所覺,采母息事寧人,慰撫他們說: “才子佳人,自應如此。”遂以采歸茂。采、茂伉儷之約,得以偕愿。晁采與文茂相悅私合、終成眷屬故事在當時傳為美談,廣為流播。組詩《子夜歌十八首》正是在這樣的生活基礎上寫成的,故娓娓道來,俱見真情實感,不愧為同類詩詞中的佳作。
第一首為描述青年男女定情之作。
通過寥寥四句二十幾個字,我們仿佛看到了青年男女在浣花日盛會的月下花前傾慕、相識、定情的情景。開始時,他們互為偷窺,眉目悄悄傳情,終于從各自的眼神中,看到雙方的內心世界。進而四目對視、心蕩神搖,恨相見為晚。繼而前后相隨,向無人處走去。在僻靜的一角——牡丹花前,石榴樹下,金魚池旁,小山之上,他向她傾訴自己的愛慕之情; 她雖低頭不語,卻秋波暗傳,以沉默來表示對小伙子請求的默許。
“心有靈犀一點通”,青年男女的心總是息息相通的。一個眼神的暗示,一句語含雙關的話語,都能將雙方的內心世界立即溝通。小伙子坦誠的傾訴,終于感動了姑娘的芳心。為表達自己對小伙子的愛戀,姑娘剪下了一綹秀發,贈給了小伙子。他見景起情,也散開綰起的長發,剪下一股。他和她在這幽靜無人的地方,鄭重其事地將兩股綠云般的頭發,手把手地綰成同心之結。以此作為他們定情的信物,表示他們在愛情生涯中,在人生道路上同心同德、同甘共苦的決心。儀式雖然十分簡單,但他們的態度卻非常虔誠。他們定情時互相傾訴衷腸的句句話語,隨同兩人共同綰成的同心結,將永遠留在他和她的記憶之中。
第二首為女子思念意中人之作。
短暫的相見,決定了姑娘與她意中人的終身大事。她既嘗到了初戀的歡悅,但難于天天廝守的客觀現實,也給她留下了無窮的思念。這種懷念,在夜深人靜之時尤為強烈。她恨不得與他如身與影般永不分離: “何時得成匹,離恨不復牽? 金針刺菡萏,夜夜得見蓮 (諧憐) ” (本組詩之三) ,但這對還沒有結百年之好的他與她來說,只能是難于實現的夢想。在漫漫的長夜中,她回首空寂的閨房,無處尋覓他的身影。她時時盼望他會突然出現在她的面前,苦思冥想而不得其法。在遐想中,她仿佛看到他越過院墻,穿過花徑,閃身進入她的閨房,正躡手躡腳地向自己的床前一步一步走來; 她似乎已聽到了他自遠而近的聲息,興奮得不知所措,慌忙閉上了雙眼,默默地等待他的狂吻和擁抱……然而,期待中的他始終沒有出現,她不能不自嘆薄命,轉恨情人的薄情,滴下了委屈的淚水。但她又無法丟開他,百無聊賴的她,輾轉床頭,擁被起坐。面對 “信使無虛日” (本組詩之九) 的事實,她相信他對自己的愛戀,堅信他最終總會出現在自己身邊。她環視繡房,遙望窗外,院內鳥語花香,卻無他的蹤影可尋。最后不得不頹唐地躺下,強迫自己進入夢鄉,希望自己能在夢中與他相會。夢鄉,像花園,如天堂,“醉夢幸逢郎” (本組詩之八),她終于見到了朝思暮想的他。她與他在夢中哭訴離愁別緒,既而嬉笑追逐,樂而忘返……醒來方知是夢,她不得不在現實中煎熬,在遐想中追尋。得不到的東西才是最可貴的。“相思百余日,相見苦無期” (本組詩之十一) ,她天天空等,夜夜失眠。白天強顏歡笑,面對陌生的世人掩蓋真情; 夜晚以淚洗面,遙向傾慕的情人哭訴別恨。時積月累,淚水一次又一次地濕透了繡有鴛鴦戲水的枕頭,點染了描龍繡鳳的錦被。
姑娘在思念她的意中人,小伙子又何嘗不在懷戀他的心上人! 只因事出有因,無計可以來到她的身邊而已。故稍有機會,他會不顧一切地飛回姑娘那兒。情人久別重逢,自然分外激動。他向她表白對她的懷戀之情。思念之意,她從他的言詞中,更從他的眼神中,看到了他內心對自己真誠的愛意。她也情不自禁地向他訴說離別的思念,纏綿的情意,無窮的懷戀……最后還要他察看自己留在繡枕錦被上的斑斑淚痕,讓他從這片片點點的淚痕中體味她怎樣度過與他離別后不盡的白天,漫漫的長夜,向他捧上一顆真誠專一的少女之心。
真金不怕火煉,真情不怕磨難。經過這場考驗,她與他的愛情之花,將會開得更加絢麗多姿!
第三首是女子幽會前夕心態的自我描述。
情要互傳,愛要交流。相識、定情、思念、幽會,這是青年男女戀愛生活的必然內容。暫別帶來了無窮的思念,但也使雙方更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心中無法壓抑的愛的沖動,“含笑對棘實,歡娛須是棗 (諧早) ” (本組詩之六) ,故接踵而至的定然是更熾烈的愛。他們相約相許: 在女子的繡房里幽會。
幽會的時間雖然在晚上,但早在紅日高懸的白天,她已在為即將到來的幽會準備著、忙碌著: 采摘池中的藕花,插進花瓶,放置窗前。移走廊前的鳥籠,放到他處,以免它鳴叫時打斷了她與他的竊竊私語。她早已換上了最鮮艷也最得體的衣服,又一遍一遍地不停打扮、梳理。她不知多少次整理錦被、紗帳,撣拂臥床坐具。她點燃細香,擦拭蠟臺,拿出玉酒,洗滌酒具,準備與即將來臨的他舉杯共飲……這時的她,因即將到來的幽會,定然神采飛揚,心蕩神搖,舉止失常。她既為即將到來的幽會和愛情的新生活、新內容而欣喜,又為自己將要初嘗愛情的禁果而迷茫。她既迫不及待地希望他早一刻來到自己的身邊,實現自己日思暮想的夙愿; 但又希望他遲一點來到,以便她再細致地察看她不知已檢查過多少遍的閨房,唯恐還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她環視四周,突然發現,明潔如洗的四壁之窗,雖已分割內外,但卻無隔絕之感。為不讓女伴看到她眼下的異常神態、窺破她與他的秘密、不讓他倆的私事成為女伴們私下議論的話題,她不敢呼喚婢仆,而是自己親自動手,關門栓窗,拉下窗簾,掩上門幔,把自己與即將到來的他隔絕在閨房之內,逃離女伴探尋的目光。但讀者還是從這寥寥數句中,清晰地看到了她的內心世界,仿佛也聽到了她砰砰的心跳。
第四首承前一首而來,是男女幽會后女子心態的描述。
男女情愛,不在于一日之愛,片時之歡,而在于愛得誠,愛得專,愛得始終如一。誠然,青年男女相識、相悅、相戲,進而成男女之歡者,亦應算是男女愛情之內容。但見異思遷,另圖新歡,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終生痛苦之上的愛情,是不符合中華民族的道德規范的,歷來受到人們的唾棄。在我國文學長河中,以愛情為題材的作品俯拾即是。其內容豐富而復雜,表現形式也異彩紛呈。但概而言之,無非是兩類: 一類是歌頌“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另一類是薄幸郎、負情女棄舊圖新的“愛情”。本詩的女主人公對愛情的熱烈、迫切,已見前述。但她與他的愛情,又究竟屬于哪一種?這首詩為我們作了回答。
“金盆”兩句,述說求佛之事,初看似乎離開了愛情的范圍,其實仍緊緊地圍繞著主題。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佛門是人們奉獻虔誠,寄托理想,提出愿望的地方,姑娘拜佛誦經,顯然是為同一目的而來,所不同的是她的奉獻、寄托與愿望,都與愛情有關。關于這一點,讀者聽其所言,“來生何所愿?與郎為一身”就可恍然大悟。原來她不僅當時和現在愛著她的意中人,而且是明天和將來也不變心。這種愛,可謂真,可謂誠,可謂專,可謂始終如一。不僅如此,詩人還進一步告訴讀者,她不僅今生今世與他相親相愛,白頭偕老,而且現在已在祈求來生來世與她的郎君再度重逢,再次結為夫妻。女主人公對她心上人的愛,已經達到了如癡如狂的程度。讀者從中也深受感動和教育。
這一組組詩共十八首,以女子的口吻述說青年男女的愛情。各篇獨自成章,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各不相同的獨立意境; 但各篇之間又緊相連結,組成一個意脈相連、前后呼應的整體。通過這一組詩,為我們塑造了鮮明可親的女主人公形象,歌頌了她與他烈火般的愛情和純正崇高的品德。
所選的四首詩與其他未能入選的十四首詩一樣,以俚語入詩,明白如話。除此之外,還有這樣一個共同的特點: 即每首詩的最后一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是這首詩的詩眼所在。“綰作同心結”,是男女青年情愛的象征與結晶。“但看枕上跡”,表明女主人公對她的意中人思念的激烈與纏綿; “恐有女伴窺”,是她心態的逼真表白; “與郎為一身”,是她對他愛情的真誠專一的形象描繪。
注釋
①子夜歌: 原為晉曲,相傳為晉代女子子夜所作,故以其名名之。現存晉、宋、齊三代歌詞四十二首,多寫愛情生活中的悲歡離合,多用雙關隱語以表其情。后人變為四時行樂之詞,如《子夜四時歌》、《大子夜歌》、《子夜警歌》、《子夜變歌》等。五代時李煜已將其衍變為詞,宋詞中多有以此詞譜為詞者。②儂: 我,古代吳人自稱之詞。③同心結: 舊時用錦帶制成的菱形連環回文樣式的結子,表示男女雙方永遠恩愛之意。④離離: 歷歷分明貌。⑤盥 (guan) : 洗。素手: 潔白的手。⑥普門: 即佛門,意指佛法周遍融通,可使人得無上解脫。
上一篇:《子夜歌(四十二首選八)》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子夜秋歌(十八首選五)》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