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喜遷鶯 福山蕭寺歲除》
江亭年暮,趁飛雁、又聽,數(shù)聲柔櫓。藍尾杯單,膠牙餳淡,②重省舊時羈旅。雪舞野梅籬落,寒擁漁家門戶。晚風峭,作初番花訊,春還知否。③ 何處?圍艷冶、紅燭畫堂,博簺良宵午。④誰念行人,愁先芳草,輕送年華如羽。自剔短檠不睡,空索彩桃新句。⑤便歸好,料鵝黃, 已染西池千縷。
【注釋】 ①福山:又名金鳳山,在江蘇省常熟長江南岸,與南通狼山隔江相對。蕭寺:本梁武帝命蕭子云題其所建浮屠,因稱蕭寺,后作為寺廟的通稱。歲除:即除夕。②“藍尾”二句:反用白居易《歲日家宴》詩意:“歲盞后推藍尾酒,春盤先勸膠牙餳。”藍尾: “藍”,通“婪”。唐代稱宴飲時巡酒至末為“婪尾”。范成大《甲辰除夜吟》詩:“婪尾三杯餳一碟,從今身健齒牙牢。”也叫“婪尾酒”。餳:糖稀。③花訊:即花信風,應花期而來的風。自小寒至谷雨共一百二十日,每五日為一候,計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故有“二十四番花信風”。見焦竑《焦氏乘筆》卷三。④博簺(sai塞):古代的博戲。《莊子·駢拇》:“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成玄英疏;“行五道而投瓊曰博,不投瓊曰塞。”亦稱“格五”。《說文·竹部》:“行橫相塞謂之簺。”杜甫《今夕行》:“咸陽客舍一事無,相與博簺為歡娛。” ⑤“空索”句:古代習俗,在元日用桃木板寫“神荼”、“郁壘”二神名,懸掛門旁,以鎮(zhèn)邪,稱為桃符。五代時后蜀的宮廷里開始在桃符上題寫聯(lián)語。《宋史·蜀世家》:“孟昶命學士為題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新桃:彩色的桃符。
【譯文】 江亭邊上一年又悄然將盡,過往的飛雁又聽到我劃船的櫓聲。獨自飲酒嚼著沾牙的春餳,杯單餳淡又使我想起平生漂泊之苦。雪花在野梅籬落邊飄舞,寒氣侵襲著漁家的門戶。尖厲的晚風在呼嘯,好象是送來第一番花信,不知春知道與否。
在畫堂中艷麗的佳人圍著紅燭,盡興博戲到半夜良宵,這種樂事而今它在何處?有誰掛念我這遠行的游子,離愁苦恨早生于萋萋的芳草,輕易如羽地送走了時光歲暮。自剪著架上的燈花夜坐守歲,徒然思索著彩色桃符上的聯(lián)句。想來想去還是歸去為好,料想歸時,鵝黃嫩色已染綠了、西池柳絲千縷。
【集評】 近代·陳洵:“趁飛雁,又聽數(shù)聲柔櫓。’已動歸興。‘藍尾’二句,人家節(jié)物,歸興愈濃。至此咽住,卻翻身轉出舊時羈旅,言欲歸不得,正不止今日江亭也。讀者得訣,在辨承轉。讀六朝文如是,讀吳詞亦如是。‘雪舞’以下江亭風景,言此時宜做初番花信矣。而峭寒如此,天心尚可問乎?身世之感,言外寄慨。何處正對江亭,博簺良宵,則無復關心花信,故曰‘誰念行人,愁生芳草’。‘短檠’二句,非紅燭畫堂所知。‘便歸好’,蓋猶未也。結句,正見年華如羽,見在如此。未來可知。”(《海綃說詞》)
【總案】 除夕千家萬戶團圓之時,夢窗卻羈游漂泊在常熟福山,獨飲獨食,獨愁獨思,看雪忍寒,聽風索句,無聊而又無奈,客況凄然。其心境之慘淡,環(huán)境之冷落,在節(jié)日歡樂氣氛的背景映照下,我們感到的是作者對人生孤獨感的深切體驗,故吟來句句是孤獨,字字是凄苦。羈旅之懷,身世之感,動情動人。詞熔鑄現(xiàn)在的處境、過去的回憶以及對生活的反思于筆端,反映了羈旅生活的痛苦和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詞的章法謹嚴,處處緊扣“年暮”二字,所見、所聞、所感無不與“年暮”有關,結構布局錯落有致。“重省舊時”,留著換頭點睛;過片與結尾相呼應,且用樂景收束,越發(fā)顯得凄慘不堪。全詞情真意切,通過對除夕孤獨之感各個層面的披露,可見長期漂泊的生活經歷,在作者的心中刻下了一道深深的傷痕。
上一篇:李綱《喜遷鶯真宗幸澶淵》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李清照《聲聲慢》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