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雙聲子》
晚天蕭索,斷蓬蹤跡,乘興蘭棹東游。①三吳風景,姑蘇臺榭,牢落暮靄初收。②夫差舊國,香徑沒,徒有荒丘。③繁華處,悄無睹,惟聞麋鹿呦呦。④ 想當年,空運籌決戰,圖王取霸無休。⑤江山如畫,云濤煙浪,翻輸范蠡扁舟。⑥驗前經舊史,嗟漫載、當日風流。⑦斜陽暮草茫茫,盡成萬古遺愁。
【注釋】 ①蕭索:蕭條冷落。斷蓬:斷根飄飛的蓬草。蘭棹:蘭舟。②三吳:說法不一。此當指蘇州、潤州、湖州。(見《名義考·地部》)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南有姑蘇山而得名。臺榭:此指姑蘇臺,在市郊靈巖山。相傳為吳王夫差與西施宴飲作樂之處。牢落:稀疏零散的樣子。③夫差:吳國君。曾爭霸于諸侯,不可一世。后荒淫誤國,為越國所滅。舊國:國都舊址。④麋:鹿的一種。呦呦:鹿鳴聲。吳國大夫伍員力諫夫差拒絕越國求和,夫差不納。伍員憤然地說:“臣今見麋鹿游姑蘇之臺也。”意謂吳國即將滅亡。⑤運籌:謀畫決策。圖王取霸:指春秋時吳、越爭霸之事。⑥范蠡:越國大臣。越始敗于吳,越王勾踐與范蠡質于吳,后放歸。在范蠡等人的策劃下,終于打敗吳國。滅吳后,范蠡認為勾踐只可共患難,不能同安樂。于是泛舟于江湖,至陶,經商致富,號陶朱公。(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及《貨殖列傳》) ⑦驗:考證。前經舊史:前代經史。嗟漫載:嗟嘆年代悠久曠遠。當日風流:當時的英雄業績。
【譯文】 傍晚的江邊,十分寂寞,我像折斷了的蓬草,到處飄飛,如今興致一來,又乘船向東游蕩。夜霧初散,,三吳地區的風景歷歷在目,蘇州一帶的亭臺樓榭稀疏零落,遠不及以前漂亮。這往昔屬于夫差的國土,芳香馥郁的花徑都湮沒了,空自留下座座荒涼的小山崗。繁華的景象已經看不見,只聽見麋鹿呦呦地叫嚷。懷想當年,夫差徒然運籌帷幄,不停指揮戰斗,為的是稱霸逞強。江山似圖畫那樣美麗,天空云濤滾滾,江中水波茫茫,但威風凜凜的他,還不如坐著小船遠游的范蠡。細細研讀以前的圖書、歷史,當時的風云、成敗只能使人嗟嘆神傷。夕陽斜照著無邊的野草,就像那永不消逝的愁情,一片愴涼。(楊光治譯)
【總案】 詞人登臨姑蘇臺,游覽春秋吳國舊址,吊古撫今,感慨萬千,升騰起一種深沉而濃烈的興亡意識。這種興亡意識在古典詩歌中觸處即是,而在早期的詞中則很少看到。柳永將歷史興亡這一傳統文學命題,通過長調這種新的形式表現出來,無疑給“艷科”的詞增添了幾分嚴肅和莊重,具有拓展詞境,提高詞品的作用。從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到吳文英的《八聲甘州》,我們可以發現它們與此詞之間一脈相承的內在聯系。全詞境界開闊,筆調雄渾,含蘊豐富,是“柳七郎風味”的別調。詞人將歷史滄桑之感置于蕭索牢落、斜陽暮草的晚天之中,構成一種蒼涼渾厚的意境,產生獨特的藝術效果。又通過往昔的繁華與今日的荒涼、如畫的江山與香徑埋沒的荒丘、“圖王取霸”與“翻輸范蠡扁舟”的強烈對比,將詞人的興亡之感表達得極為深刻、極為充分。在這種興亡意識中,又融入了詞人的人生感慨。“斷蓬蹤跡”與“范蠡扁舟”遙遙呼應,形成一股感情的潛流,蘊含著詞人對坎坷遭際的憤懣不平。他力求在古人中尋找精神支柱和心靈慰藉,于是對范蠡這位千古通達之人產生認同感,希望能夠效法這位功勛彪炳而又將官位棄若敝屣的越相,乘扁舟,歸隱江湖,獲得身心的解脫。這是此詞的深層底蘊所在。
上一篇:王安石《千秋歲引秋景》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吳文英《唐多令惜別》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