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菁者莪
作者: 朱金娥 【本書體例】
【原文】:
菁菁者莪(1),在彼中阿(2)。既見君子(3),樂且有儀(4)。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5)。既見君子,我心則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6)。既見君子,錫我百朋(7)。
汛汛楊舟,載沉載浮。既見君子,我心則休(8)。
【鑒賞】:
關于此詩的題旨,古今大致有三種解釋,一是宴飲賓客;二是情歌;三是示育才。我認為第三種說法較合適。但示育才說也不盡同,有的說是人君喜得見賢之詩;有的說是作者受貴族扶植與恩賜寫此詩表示感激和喜悅之情;有的說是學士示君子育才而作此詩;有的說是君子長育人才,則天下喜示之矣。此說切和詩意。
全詩運用比興手法,并反復詠唱。以第一人稱直接抒發詩人的心理感受,表達喜悅之情,從而傳達國人的心聲,進而對君子培育人才給予高度贊揚。同時也展示出國家的教育風貌。
詩的前三章以“菁菁者莪”起興。寫蘿蒿的茂盛,比喻人才的繁盛。三章中第二句的“中阿”、“中沚”、“中陵”,都是蘿蒿生長的地方。意思是說,不管是丘陵、大山、小洲都有哺育蘿蒿茁壯成長的沃土,表明育蒿有地。比喻育才有人。同時也有后兩句作鋪墊。第一章的后兩句寫詩人看到君子不僅道德高尚,才能突出,而且和善有禮儀。春秋時即取此句之義引用此詩。《左傳·文公三年》載:“公如晉,及晉盟。晉侯饗公,賦《菁菁者莪》。莊叔以公降拜。曰:“小國受命于大國,敢不慎儀?君貺之以大禮,何樂如之?抑小國之樂,大國之惠也。”此一句把君子的崇高形象突現于讀者面前。國家有一批這樣的育人者,教育豈能不繁榮昌盛,興旺發達!那將是人才輩出的前景。所以引出詩人下面的心情。第二章、第三章的后兩句寫詩人見到君子后不勝欣喜,高興到勝賜百朋的程度。
第四章前兩句以楊木舟起興,寫水舟時沉時浮令人擔心,實際是寫作者見到君子之前忐忑不安的心理狀態,表現詩人對培育人才的關切。后兩句寫見到君子后,看到教育有望,心理極其安然。所以“我心則休”,和前三章對比,透視出詩人的思想變化過程。
全詩從我的視角來觀察事物,以“我”的心理變化為脈胳。“我”希望教育興旺,有圣師育賢徒,所以選取沃土滋潤蘿蒿來襯托。“我”看到君子確實不凡,油然而生喜悅、崇敬之情。可以看出君子是詩人所歌頌,贊美的對象,但至于君子如何好?怎么精心育人,詩中并沒有具體寫,而是通過“我”的心理反映-“喜”、“賜我百朋”、“休”來烘托,這種由己及彼的側寫手法,便于抒發詩人的主觀感受。而“我”的感受又都是置根于迭詠“既見君子”,讀后沒有空中樓閣之感,可見此詩構思的巧妙。
上一篇:《菀柳》情詩三百首賞析
下一篇:《萚兮》情詩三百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