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赫②龍王!不顯其光;上下帝旁,噓翕無方。為雷為霆,為云為雨;有開必先,靡求不與。我求伊何③?黍稷稻粱; 爾與伊何?千倉萬箱。眉山之下,龍王之宇; 迄用康年④,谷我士女⑤。
[注釋]
①原詩有序: 畫眉山龍王廟在都城西一, 其地故有泉潭, 相傳以為龍之所居,即其旁為廟,祀龍王焉。成化壬展(1472),憲宗純皇帝禱雨有應,新其廟而勒辭子豐碑。萬歷十有三年(1585),春夏不雨,麥稼焦枯。以五月往禱于廟,浹旬之間,嘉澍(shu,及時的雨)屢霈,郊野霑足,三農忭舞。愛出內帑金錢重增葺之,為之記而糸以銘詩。
②於赫: 贊嘆詞,“於”讀作wu
③我求伊何:伊,助詞,無義。整句意為 “我祈求的是什么?”
④迄用康年:“迄”通乞,給予。《詩經·周頌·臣工》:“明昭上帝,迄用康年。”《詩集傳》:“明昭之上帝,又將賜我新會以年年也。”
⑤谷我士女: 谷,養育; 士女,成年男女。《詩經·小雅·甫田》:“以祈甘雨,以介我稷系,以谷我士女。”
[賞析]
《畫眉山龍王廟碑詩》是明神宗朱翊鈞作于萬歷十三年(1585)的一首四言碑銘,據詩序可知,它是作者為了紀念求雨有驗而作的稱道龍王功德的頌歌。 自古以來, 水旱的威脅對處于農耕社會的國人影響甚大, 因此先民很早就建立起對風伯雨師、 水神旱的原始信仰, 禱神祈雨的儀式成了國家的盛典。隨著時間的推移,不知不覺中華夏族的圖騰·龍成了世間雨水的主宰神,四海龍王統治著水族,而河龍王、湖龍王、井龍王遍布各地,相應地各類龍王廟也紛紛建立,畫眉山龍王廟也得以立于帝京西郊了。不論是民間還是官府對向龍王祈雨的儀典一直是很重視的,從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到,貴為人中之龍的天子,在能 “為云為雨”的龍王面前也不得不俯首稱臣了。
全詩十六句,可分四層。開首兩句“於赫龍王,不顯其光”,一聲贊嘆:“龍王啊龍王!像晴空里的一個霹靂,渲染出龍王那無窮的威勢;威勢何在?在于“不顯其光”,大顯其神威。不,同丕,大也。接下兩句進一步說明:“上下帝旁,噓翕無方。”龍王您騰飛于皇都的上空,但您的噴云吐雨的事人們卻無從把握。句中 “噓翕”意為呼吸吐納,暗指龍王的縱風行雨,傳說龍王打個噴嚏就會造成一場暴雨。第二層繼續申說龍王的靈異,并稱頌他的順遂人愿。龍王能 “為雷為霆,為云為雨”。但萬鈞的雷霆既能打死為非作歹的惡人,也會誤傷善類,同樣云雨的不時也能給人們帶來水澇和旱災。好在此廟所祭祀的龍王是個福佑人間的善神,他對人們是“有開必先,求不與”。只要我們開口陳說,提出要求,龍王都會把它當作首要的事情去處理,沒有不答應的。平淡的詩句中包含著對龍王的深厚感激之情。詩的第三層用兩個設問句承前文宣示龍王的功德,將作者對本廟龍王的贊美感激之情向前推進了一步。既然龍王對我們是有求必應,那么我們祈求的是什么呢? 當然是風調雨順的年景,是旱時的甘霖,因為這意味著“千倉萬箱”“
稷稻粱”的收成! 龍王適時下雨,也就給了我們“千倉萬箱”的“黍稷稻粱”。這里互文修辭手法的運用,收到言簡意豐的效果。最后一層,詩作緊扣詩題,點出祀禱求雨的所在,并提出作者美好的希望。讀這四句詩,我們好像看到這位虔誠的人間君主祈雨后回宮路上,又一次駐輦回望那 “眉山之下”巍峨挺拔熠熠閃光的龍王廟, 雙手合十于胸前,心中默默禱告龍王賜給豐年,佑我子民的身影。
神宗在位前期,張居正主持朝政,推行一條鞭法,整頓吏治和邊防,清丈全國土地,并任用潘季馴總理河漕,國勢漸強。寫作這首詩時,雖張已死,并被追奪官秩,但申時行、潘季馴、戚繼光、海瑞等獲用,還能支撐大局,加上神宗剛親政不久,對國運還是比較重視的,因此他在禱雨后寫的這首詩還能在禮贊龍王,乞祐豐年的言詞內顯出他對民瘼的關心,表達的感情相當真切。詩用四言體,古樸、質實,這比較適合于碑銘; 化用 《詩經》原句入詩,切合詩義,既體現了作者效法古代先王勤政為民的用心,也給詩篇映上一層古雅的色澤。四層詩每層一轉韻,讀來給人以活潑輕快的感覺。當然比起魏武帝慷慨蒼涼的四言詩篇,它未免遜色,但在衰暮的明代詩林中,明神宗二十三歲時作的這首應景詩能夠寫得言之有物也就顯得難能可貴了。
上一篇:南唐國主·李煜《玉樓春》
下一篇:清圣祖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七旬彼此對堪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