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踏莎行》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①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②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③
【注釋】 ①候館:意謂旅舍。《周禮·地官·遺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館”。鄭注:“候館,樓可以觀望者也。”“遠郊之內(nèi)有候館,可以休止沐浴也。”薰:香草,詞中引申為香氣。即蕙草,又名鈴鈴香。《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南朝梁·江淹《別賦》:“閨中風暖,陌上草薰。”轡(pei配):韁繩,牽馬之索。②危欄:高高的欄干。《說文》:“危,在高而懼也。” ③平蕪:草原。平坦茂密的草地。
【譯文】 旅館旁的梅花已經(jīng)凋殘,溪橋邊的柳枝尚還纖細。暖風里飄灑著薰草的芳香,馬鞍上緩緩而行著那浪跡天涯的游子。馬兒喲!越走越遠,離愁喲!越遠越深,越遠越沉,無際無垠。迢迢不斷,恰似那綿遠不盡的春水。
柔腸已經(jīng)寸斷,粉淚已經(jīng)流盡,百尺高樓喲!你休去高樓處憑倚:你望得盡平坦茂密的草地,草地的盡頭有山峰聳立。而你那心上人喲,更在那春山之外浪跡。(王 洪譯)
【集評】 明·李攀龍:“春水寫愁,春山騁望,極切極婉。”又:“不著一愁語,而寂寂景色,洵一幅秋光圖。”(《草堂詩馀雋》)
清·王士禎:“‘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升庵(楊慎)以為似石曼卿‘水盡天不盡,人在天盡頭’為工,未免河漢。蓋意近而工拙懸殊,不啻霄壤。且此等入詞為本色,入詩即失古雅。”(《花草蒙拾》)
清·黃蘇:“言時物暄妍,征轡之去自是得意,其如我之離愁不斷。”又:“言不敢遠望,愈望愈遠也。”(《蓼園詞選》)
【總案】 上闋寫征人憶家中,實從途中所見所感自道離情。起三句寫郊外梅殘柳細、草薰風暖之際搖動韁繩信馬徐行。實中寓虛,以樂寫愁。“離愁”二句,因見春水之不斷,遂憶及離愁之無窮。將虛的離愁化為實的春水,把無可感的愁緒化為可感的形象。醉人的春意,既使人流連忘返,又能使人觸動離情,于是觸景生情、由景入情。“迢迢不斷如春水”與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有異曲同工之妙。下闋寫思婦憶征人。言閨人之悵望,實想象思婦以抒己情,即所謂透過一層從對面而寫的手法。“樓高”句喚起,“平蕪”二句相合,又從思婦心目中寫到行人,人去之遠,不能目睹,自然只有想象而已。詞的上下片層層遞進,看似從征人、思婦兩方面寫離愁,實則托思婦以抒己情。下闋征人的遙望正是上闋離愁的深化。上闋結(jié)寫離愁縷縷猶如不盡之春水;下闋結(jié)寫望眼無涯,平蕪、春山、行人,一層遠似一層。前人稱此上下兩結(jié)為“走對”。此詞富于詩情畫意,音律諧婉,風格婉約。是婉約體小令中一首情深意遠、柔厚優(yōu)美的名篇。
上一篇:劉過《賀新郎》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晁補之《迷神引貶玉溪,對江山作》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