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種碑文的賞析與寫作·詩碑·《于成龍〈壬戌仲春〉詩碑》(清·于成龍)
電視劇《一代廉吏于成龍》、京劇和晉劇《廉吏于成龍》等輪番上演且好評如潮。但人們還是想看看距今三百多年前這位清官的真實事跡。山西省平定縣固關,保存著康熙二十一年(1682)于成龍最后一次出關赴任留宿時,親筆寫下的《壬戌仲春》出固關詩碑,詩碑正文是一首七律:
行行復過井陘口,白發皤皤非舊顏。
回首粵川多壯志,勞心閩楚少余閑。
欽承帝命巡畿輔,新沐皇恩出固關。
四十年前經熟路,于今一別到三山[1]。
落款刻有于成龍的號“于山老人識”,還刻有其姓名章“于成龍印”一方和字“北溟氏”一方。他對此詩留跡是十分慎重而認真的,姓名、字、號三印齊全。
這首詩是于成龍寫自己宦途生涯的,并有惜別故土之情。首聯寫他一生在固關多次匆匆地“行行復過”,從年輕時進京趕考及至仕任如今已到“白發皤皤”之年,他到底在這固關進出往來走過多少年?尾聯“四十年前經熟路”做了確切回答:已經40年了——即從他27歲開始上京趕考,到44歲任官,再到如今65歲再次外出為官,一直往來留宿固關,實在是“經熟路”,對山西故土這座固關也很有感情了。當他在固關寫這首詩的時候,他又將離去“到三山”新任兩江總督。可是“于今一別”,真不比往常了,因畢竟已是“白發皤皤”夕陽余年。所以,這里用“一別”二字,道明了于成龍對這往來了“四十年”的固關故土的惜別之情。事實上,于成龍這“一別”就再沒有歸來,不足兩年逝于任署。詩中的頜聯和頸聯,是寫他累官知縣、知府、按察使、巡撫等升遷宦途和任職所在地域,更寫出了他為官悉心盡職的勞苦敬業和惜時勤政,顯示了一位清官為國家為民族守職盡責和鞠躬盡瘁的高尚品德。于成龍確實是一位真正的剛正廉潔的布衣高官。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中記載:當于成龍病逝于兩江總督任上,地方官員到他住所瞻仰遺容,見室內僅在床頭放著個陳舊的竹容器,里面只有一件舊官袍,還有幾只瓦罐,盛了一點粗米和鹽制豆豉,此外一無所有。大臣們嘆息道:“于公清苦天下第一也。”于成龍的“兩袖清風,鐵骨錚錚”,至今為人民所敬仰,也應該是當今領導干部學習的榜樣。
自古以來,我國從官方到民間,都用碑碣鐫刻文字來述德、銘功、記事等以求永垂。以碑記人記史,補充了史書文獻沒有記載的許多真實史料,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清康熙年間山西永寧(今離石市)的這位“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在1682年春離開故鄉走出固關時留下的這面詩碑,簡潔明快地記敘了他一生宦途縮影與別鄉之情。此碑文既有文學和書藝價值,又是了解和研究清官于成龍的珍貴史料。
注釋
[1]三山:在江蘇南京西南,長江東岸,因有三峰而得名。這里指南京。
上一篇:祭文賞析·《祭父親》(佚名)
下一篇:幾種碑文的賞析與寫作·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