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水調歌頭 滄浪亭》
瀟灑太湖岸,淡佇洞庭山。②魚龍隱處,煙霧深鎖渺彌間。方念陶朱張翰,忽有扁舟急槳,撇浪載鱸還。③落日暴風雨,歸路繞汀灣。④ 丈夫志,當景盛,恥疏閑。壯年何事憔悴,華發改朱顏。擬借寒潭垂釣,又恐鷗鳥相猜,不肯傍青綸。⑤刺棹穿蘆獲,無語看波瀾。⑥
【注釋】 ①滄浪亭:蘇舜欽被削職為民,閑居蘇州時,在城外買了一處三面環水,又無民居,林木修竹覆蔭之地,并在靠水的北面建一亭,自名為“滄浪”亭。②太湖:在江蘇省南部。為長江和錢塘江下游泥沙堰塞古海灣而成。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湖中有島嶼數十個,以洞庭西山最大。③陶朱張翰:陶朱公即戰國時輔佐越王勾踐的范蠡。張翰為西晉時人。在洛陽做官時,看到秋風起,便想到了家鄉的菰菜莼羹、鱸魚膾,于是棄官歸里。這里指二人都是為避禍而隱居其中。④汀:水邊平地、小洲。⑤青倫:綸(guan官),古時用青絲帶編的頭巾。⑥棹:棹(zhao照)劃水行船。
【譯文】 瀟灑幽雅的太湖岸,隱約佇立著洞庭山。那是魚龍潛隱的地方,煙霞深深籠罩著遼闊的湖間。剛想起曾隱居此地的陶朱和張翰,忽然飛快駛來一只小船。撇開波浪載著鱸魚歸還。冒著傍晚的狂風暴雨,回歸之路繞過汀洲轉過了灣。大丈夫立志要趁壯盛之年,恥于一事無成變得疏懶閑散。壯年為何如此短,白發早生改了紅顏。本想借寒潭垂釣,又恐多心的鷗鳥相猜,不肯傍依我這戴青頭巾的閑漢。舉槳劃船穿過蘆荻,小船上默默無語觀看波瀾。
【集評】 宋·魏泰:“蘇子美謫居吳中,欲游丹陽,潘師旦深不欲其來,宣言于人,欲拒之。子美作《水調歌頭》有‘擬借寒潭垂釣,又恐鷗鳥相猜,不肯傍青綸’之句,蓋謂是也。”(《東軒筆錄》)
【總案】 蘇舜欽是北宋著名的改革家,屬于較進步的范仲淹派,由于政治上的緣故,他遭到保守派的打擊,長期放廢,閑居于蘇州一帶。他作滄浪亭以自適,過著寄情山水的生活。這首詞抒寫的就是他被放逐后的遭遇和不平。此詞乍看起來,僅是詠物傷懷,實則潛涌著作者一種壓抑不住的憤懣情緒,寄寓了作者渴求改變處境,不甘被逐的心愿。在詞的上闋,置身于幽美的太湖岸,望著魚龍隱藏的洞庭山,作者思念起曾在此隱居過的陶朱公和張翰,但他們是主動退隱此地,而自己卻是被屈居,并且被“煙霧深鎖”。追古撫今,作者感慨自己“不幸適在疑嫌之地,不能決然早自引去,致不測之禍”。詞的下闋,作者由景觸懷,感嘆自己懷才不遇,蹉跎青春。枉有大志不能酬。“丈夫志,恥疏閑”是作者的一貫思想,而今卻空懷壯志,無回天之力,報效國家,以至于在盛壯之年就被折磨得憔悴不堪,白了頭發,改了“朱顏”。既便是到了這種地步,那些欲將他置死地而后快的人仍不善罷甘休,作者只有“無語觀波瀾”。此處“無語”勝有聲,其憤懣不平之情溢于言表,使讀者產生共嗚。
上一篇:方岳《水調歌頭平山堂用東坡韻》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張孝祥《水調歌頭泛湘江》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