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暗香》·姜夔
姜夔
辛亥之冬,予載雪詣石湖。止既月,授簡索句,且征新聲。作此兩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隸習(xí)之,音節(jié)諧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fēng)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姜夔詞于詞調(diào)下多有小序,或記作時,或記寫作緣起,或記心緒景物,語清句秀,要言不煩,對于了解詞作,往往有所助益。從本詞的小序我們知道,它寫于光宗紹熙二年(1191),是冒雪乘船到南宋詩人范成大晚年退居的蘇州石湖后,應(yīng)范的要求而創(chuàng)作了《暗香》、《疏影》兩首新詞。在姜夔80多首詞中,詠梅的有17首,這是其中的一首。范成大“把玩不已”,頗為贊賞;作者說“音節(jié)諧婉”,看來自己也是滿意的。
宋初林逋《山園小梅》詩的名句是: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姜夔的“新聲”各取每句的首二字作詞調(diào)名,因此不問可知是詠梅的。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一起便感慨無限,情思綿邈。梅邊月下,笛聲悠揚,清景無限,如今想來,那已成為頗堪回憶的往事了。這層意思,緊連下兩句: “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先是梅邊月下獨自吹笛,后是喚起玉人,同去摘梅。這兩個鏡頭是緊相連的,它表現(xiàn)出月色之美,人的閑適與優(yōu)雅的生活情趣。
寫過舊時合肥的歡樂情事,今天又怎樣呢? “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fēng)詞筆。”這里作者自比何遜,說歲月流逝,如今已漸漸衰老,再無詠詩尋梅那樣的雅興了。“春風(fēng)詞筆”,用語含蓄。這里的“春風(fēng)”隱喻所愛之人,就是被“喚起”相與攀摘梅花的那位“玉人”。所以這兩句不止是“詞筆” (詩興)不如以前,應(yīng)該“忘卻”,而是說兩者應(yīng)該“都忘卻”。不過說忘卻,正是由于忘卻不了忍痛說的反話。不僅忘卻不了,實際還總是要想起來的。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自己的心情如此,可那竹林外面幾枝稀疏的梅花,卻完全不解人意,它們偏把清冷的幽香,飄入現(xiàn)在這華美的宴席上來。
下片緊承上片。“江國,正寂寂。”江國,泛指江南水鄉(xiāng)。白石此時所居的江蘇蘇州西南的石湖在其范圍內(nèi)。
“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這兩句是由物及人,由于人的心緒凄迷,而覺得尊前的綠酒、室外的紅梅(即上片的“疏花”)似乎也都在深深地懷念著那個人! “易泣”、“無言”對偶工整,使物擬人化,具有人的感情,從而也更寫出了詞人的情深。
下面,又是憶舊。“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一個“壓”字,把雪后岸上梅花絢爛的景象,描繪得形象傳神。或者說,這個“壓”字是迫近的意思,那就是:岸上的紅梅,湖中的碧波,相挨相近,景物異常鮮艷。美景如此,可惜已成過去,但人卻“長記”不忘!那么以后呢? “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不要看現(xiàn)在花開似錦,終有一天會片片吹盡,那幾乎是沒有疑問的了。
上一篇:李煜《搗練子令》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
下一篇:趙孟堅《朝中措客中感春》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