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
位于鐘山南麓玩珠峰獨龍阜,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亦是明代帝陵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陵墓。明孝陵始建于1381年,動用了10萬軍工,費時兩年建成。當時,圍繞孝陵的紅墻周長22.5公里,縱深在2.5公里以上。陵園內(nèi)享殿高聳,樓閣巍峨,置有青松10萬株,飼養(yǎng)粉鹿上千頭。鹿頸懸掛銀牌。明孝陵的布局分為兩部分。前部從陵墓入口處下馬坊到欞星門,其間神道長約1800米,依次為孝陵大門——大金門、碑亭、御河橋、石獸、神道石柱和翁仲。現(xiàn)今碑亭內(nèi)還有高約8.78米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長達2746字,是南京地區(qū)目前最大的一座石碑。石獸6種12對,每種4只,2蹲2臥,依次是獅子、獬豸、駱駝、象、麒麟、馬。翁仲為2對武將和2對文臣。從欞星門到獨龍阜,是明孝陵的主體陵寢建筑。建筑依次為金水橋、孝陵正門、碑殿、稜恩殿(亦稱享殿),內(nèi)紅門、升仙橋、明樓和地宮。現(xiàn)存碑殿是在原大殿遺址中部興建的,內(nèi)有清康熙皇帝所題“治隆唐宋”巨碑,兩側(cè)還有乾隆皇帝所題詩碑。享殿原規(guī)模十分宏大,可惜毀于戰(zhàn)火,現(xiàn)享殿為清末所建。祭祀所用的明樓,上部建筑已毀,僅余斷垣4堵。地宮系直徑為400米的圓形土丘,即獨龍阜,朱元璋及馬皇后即葬于此處。明孝陵的建筑不拘一格,布局依自然變化而定,一改秦漢、趙宋的“方上”為“寶城寶頂”,開創(chuàng)了明清帝王陵寢建筑形式的先河。
〔民間文學〕 乾隆皇帝南巡,率領(lǐng)文武大臣,前去拜謁南京東郊的明孝陵。君臣一行,從馬坊開始,沿著神道,很快就來到了朱紅雙扉、琉璃瓦頂?shù)拇蠼痖T。穿過“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越過御河橋,便來到了石像生路。這6種12對石獸,一蹲一立,依次排列,各具神姿。其中立象,每只均用80噸重的整塊石料雕成,使謁陵者產(chǎn)生一種威嚴的凝重感。好在明孝陵的神道是轉(zhuǎn)彎的,過了彎口的望柱,眼前便隱約可以看見巍峨莊嚴的寢宮了。也許是一路上走得太累,乾隆這時心情似乎好了一些,于是他那爭強好勝、炫耀文才的積習又流露出來了。
乾隆指著身著朝服、手捧笏板的石人對身旁一位隨從翰林問道:“此物何名?”這位翰林,突然被問,一時不知所措,信口答道:“大概是叫仲翁吧!”乾隆聽后,臉上頓時流露出不快之色,久久不言。隨行侍臣,明知不好,但是誰也不敢作聲。
翌日,這位翰林便接到一封詔書,展讀以后,原來是御制一首頗為幽默的七言絕句:“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欠夫功。而今不許為林翰,貶爾江南當判通。”
這首詩的最末一詞,全為倒文,是沖著首句仲翁來的,因為墓前的石人通稱“翁仲”。相傳秦朝阮翁仲身長一丈三尺,異于常人,始皇命他出征匈奴,死后鑄銅像立于咸陽宮司馬門外。這些石像,各重千石,坐高二丈,后就將銅像和石像統(tǒng)稱為翁仲。
乾隆經(jīng)常喜歡出冷僻的試題去考周圍的大臣,以此顯示自己博學。有些學者明知典故出處,也裝著一付茫然無所知的樣子,從而去博得皇上的歡心。這位翰林究竟是疏忽而信口開河,還是故意裝著不懂,就無從可考了,總之,這位翰林領(lǐng)受圣旨以后,只好垂頭喪氣地前往南通做他的通判去了 。
(袁曉國 整理)
上一篇:描寫《無錫市》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星星竹林》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