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阮郎歸 紹興乙卯大雪行鄱陽道中》
江南江北雪漫漫,遙知易水寒。②彤云深處望三關,斷腸山又山。③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難。④頻聞遣使問平安,幾時鸞輅還?⑤
【注釋】 ①紹興乙卯:即紹興五年(1135)。紹興,南宋高宗年號。鄱陽:今江西波陽。②易水寒:語出荊軻《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北方水名。此借指宋徽、飲二帝囚禁之地。③彤云:下雪前密布的陰云。三關:指北方的三個重要關口平靖關(西關);武勝關(東關)、黃峴關(百雁關)。此處泛指北方。斷腸:形容極度悲傷。④“天可老”三句:繼承漢樂府《上邪》的表現手法,突出報仇雪恨的艱難和忿恨的強烈。⑤“頻聞”二句:南宋曾于建炎三年(1129)五月、紹興二年(1132)、紹興四年分別派遣通問使洪皓、潘致堯和章誼等前往金邦問候被囚禁在金國的徽、欽二帝,但都沒有結果。鸞輅(lu):天子所乘的車子,這里指徽、欽二帝。
【譯文】 江南江北到處飛雪彌漫,我走在鄱陽道上,心想著遙遠的北國易水正冰寒。透過陰云深處的天幕想望北方的關塞,望不見北方的關塞呀使我心傷,連綿不斷的山脈使我腸斷。可以使天變老,能夠讓海傾翻,但要消除我亡國之恨卻艱難。常聽說派遣了通問使北去問平安,何時能雪國恥迎徽、欽二帝大駕還。
【集評】 清·馮煦:“(此詞)為二帝在北作也。眷戀舊君,與鹿虔扆之‘金鎖重門’,謝克家之‘依依宮柳’,同一辭旨怨亂,不知壽皇見之,亦有慨于心否,宜為賊檜所嫉也。終是愛君,獨一‘瓊樓玉宇’之蘇軾哉。彼以詞駘宕不可為者,殆第見屯田(柳永)、山谷(黃庭堅)諸作,而未見此耳。”(《蒿庵論詞》)。
【總案】 高宗紹興五年(1135).愛國名將岳飛、韓世忠等屢次擊敗金及偽齊的軍隊,可望進取中原收復失地;然而高宗趙構、權臣秦檜等屈膝求和賣國求榮,反對北伐抗金,致使受金兵囚禁的帝后不能南返。向子諲 對此極為憤慨。一日在鄱陽道上遇到茫茫大雪,眼望著淪陷于金人之手的北方,不禁想起遠困在白山黑水間的帝后,不勝感慨,恨憤難平,于是寫下這首詞,表達他對帝后的深切懷念和對南宋小朝廷屈辱求和政策的強烈不滿,體現了作者的愛國情懷。開篇以大雪起興,推及北方的苦寒,遙想帝后被囚的悲愴,中間備述作者對帝后和北方故土的懸望牽掛以及失君喪地,國恥未雪的深仇大恨,篇末以問語作結,質問小朝廷何時才能救出帝后,發人深省。聯系篇首,令人想起“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感覺,顯然作者是在預示帝后永無回還的日期。
上一篇:羅志仁《金人捧露盤丙午錢塘》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辛棄疾《霜天曉角旅興》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