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紓《《不如歸》序》原文與翻譯、賞析
小說之足以動人者,無若男女之情。所為悲歡者,觀者亦幾隨之為悲歡。明知其為駕虛之談,顧其情況逼肖,既閱猶若斤斤于心②,或引以為惜且憾者。余譯書近六十種,其最悲者,則 《吁天錄》,又次則 《茶花女》③,又次則是書矣。其云片岡中將,似有其人,即浪子亦確有其事。顧以為家庭之勸懲,其用意良也; 且其中尚夾敘甲午戰事甚詳。余譯竟,若不勝有冤抑之情,必欲附此一伸,而質之海內君子者。
威海水師之熸,朝野之議,咸咎將帥之不用命,遂致于此,固也④。乃未知軍港形勢,首恃炮臺為衛,而后港中之舟始得其屏蔽⑤,不為敵人所襲。當渤海戰歸,即毀其一二舟,艦隊初未大損⑥。乃敵軍夜襲岸軍,而炮臺之守者先潰。即用我山臺之炮,下攻港中屯聚之舟。全軍陡出不意,然猶力支⑦,以巨炮仰擊,自壞其已失之臺,力為朝廷保有舟師,不為不力。尋敵人以魚雷冒死入港,碎其數舟⑧。當時既無快船足以捕捉雷艇,又海軍應備之物,節節為部議抑勒,不聽備⑨。門戶既失,孤軍無據,其熸宜也。或乃又謂渤海之戰, 師船望敵而遁。是又㦣言⑩。吾戚林少谷都督, 戰死海上, 人人見之。同時殉難者,不可指數。文襄、文肅所教育之人才,至是幾一空焉(11)。余向欲著《甲午海軍覆盆錄》,未及竟其事(12)。然海上之惡戰,吾歷歷知之。顧欲言,而人亦莫信焉。今得是書,則出日本名士之手筆。其言鎮、定二艦(13),當敵如鐵山; 松島旗船,死者如積。大戰竟日,而吾二艦卒獲全,不毀于敵。此尚言其臨敵而逃乎?
吾國史家,好放言(14)。既勝敵矣,則必極言敵之丑敝畏葸,而吾軍之殺敵致果,凜若天人,用以為快(15)。所云下馬草露布者,吾又安知其露布中作何語耶(16)? 若文明之國則不然。以觀戰者多,防為所譏,措語不能不出于紀實(17)。既紀實矣,則日本名士所云中國之二艦,如是能戰,則非決然遁逃可知矣。
果當時因大敗之后,收其敗余之殘卒,加以豢養,俾為新卒之導(18)。又廣設水師將弁學校,以教育英雋之士(19)。水師即未成軍,而后來之秀,固人人可為水師將弁者也。須知不經敗衄,亦不知軍中所以致敗之道(20); 知其所以致敗而更革之,仍可自立于不敗。當時普、奧二國大將,皆累敗于拿破侖者。惟其累敗,亦習知拿破侖用兵之奧妙。避其所長,攻其所短,而拿破侖敗矣。果能為國,即敗亦復何傷。勾踐之于吳,漢高之于楚(21),非累敗而終收一勝之效耶?
方今朝議,爭云立海軍矣。然未育人才,但議船炮,以不習戰之人,予以精炮堅船,又何為者! 所愿當事諸公,先培育人才,更積資為購船制炮之用,未為晚也。
紓年已老,報國無日,故日為叫旦之雞,冀吾同胞警醒(22)。恒于小說序中攄其胸臆,非敢妄肆嗥吠,尚祈鑒我血誠(23)!
【鑒賞】 《不如歸》序與一般書序不同,它沒有介紹書的內容、評價書的價值,而是借此“伸其冤抑”,“攄其胸臆”,“鑒我血誠”,“冀吾同胞警醒”,其報國熱情令人敬仰,其良苦用心令人欽佩。
全文六個自然段。首尾兩個自然段相呼應,旨在表明本序寫作的目的。首段言“余譯竟,若不勝有冤抑之情,必欲附此一伸”,為我甲午海戰中英勇死戰的海軍將士洗雪不白之冤; 尾段言“日為叫旦之雞,冀吾同胞警醒”,抒發作者強烈的報國情懷,真是前者呼后者應,不僅使行文嚴謹,一體渾然,而且又強調了文旨,深化了主題。二、三、四、五自然段為正文部分,其中二、三自然段批駁 “朝野之議,咸咎將帥之不用命” 和 “或乃又謂渤海之戰,師船望敵而遁”的污蔑與不實之詞,或正面鋪敘海戰經過,或引用《不如歸》的有關紀實,有立有破,先立后破,揭示了威海戰失敗的原因在于 “部議抑勒”,朝廷腐敗,歌頌了我軍將士“當敵如鐵山”、“戰死海上” 的愛國情操,嘲笑了所謂“吾國史家,好放言” 的荒謬。四、五自然段總結海戰失敗的教訓,主張“收其敗余之殘卒”,“為新卒之導”,并 “廣設水師將弁學校,以教育英雋之士”; 主張“知其所以致敗而更革之”,“累敗而終收一勝之效”; 主張 “先培育人才,更積資為購船制炮之用”,種種主張,皆切實而有遠見,高出當時洋務派多矣。
本序之感人處,在于貫穿全文始終的強烈的報國激情和浩然正氣,真是字字血誠可鑒、句句正氣凜然,作者也自謂“叫旦之雞”,于文中聲聲啼血報曉,陣陣警示人心。林紓在 《黑奴吁天錄跋》 中說自己的譯作及書序不在于 “博閱者無端之眼淚”,而在于 “特為奴之勢逼及吾種,不能不為大眾一號”,“為振作志氣,愛國保種之一助”。正是這“愛國保種”、“為大眾一號” 的吶喊,強烈震撼著中華的民族魂和國民心。雖然受種種局限,作者還未能抓住海戰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清廷的妥協投降及腐朽本質,但文中表現出的救亡圖存,變政維新的精神,在帝國列強瓜分中國的當時,是難能可貴的,利國利民的。
本序服人之處,在于處處用事實說話,貫穿著求實、求是的精神。文中反擊“將帥不用命” 的論調時,用威海戰及渤海戰的真實經過和我海軍將士 “然猶力支”、“以巨炮仰擊”、“力為朝廷保有舟師” 的英勇死戰,作了有力的正面批駁。在反擊“師船望敵而遁”的謬論時,也是用我軍將士 “戰死海上,人人見之” 的事實和 《不如歸》 一書的真實記載為據,真是言之有據,鐵證如山,具有很強的論辯性和說服力。
另外,文章層次分明,結構嚴謹而又行文恣肆、縱筆揮灑,論據引古今中外,敘事則情附于事,議論則帶情韻而行,不僅以理服人,并且以情動人,語言簡潔有力、干凈利索,顯得硬語盤空、尖銳犀利,有很強的說服力。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秋瑾《《中國女報》發刊辭》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