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常《出都》原文與賞析
馬祖常
長城懷古處,身在日華東。
水出盧龍塞,山連碣石宮。
沙鷗終自白,霜樹忽然紅。
云海鴻濛氣,歸帆杳靄中。
這首詩是寫作者至大都郊外的感懷。
起句先描繪長城。蜿蜒曲折的長城,歷經風雨剝蝕,它是歷史的見證,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表征。詩人夸張地說自己站在極東的地方,這樣從回望的角度來寫長城,猶如電影攝影師,在觀眾面前展現出一幅廣闊深遠的前景。長城古堞,秋風蕭瑟,詩人追撫山河陳跡,俯仰今古之興廢,蒼莽歷落,感慨萬千。
接著,鏡頭向前推進,大都的水源于盧龍塞,大都的山與碣石宮相連。如果說,水聲是動景,那么山就是靜景,水汩汩而流,山矗然不動。動靜搭配,畫面生動和諧,這兩句詩既寫的是實景,又有雙關的寓意。“盧龍塞”,在今河北省遷安縣西北。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載,曹操在建安十二年“將北征三郡烏丸 (桓),……引軍出盧龍塞”。碣石宮,據《正義》:“碣石宮在幽州薊縣西三十里寧臺之東。”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載:“鄒愆至燕,(燕) 昭王……筑碣石宮,身親往師之。”明寫山水,暗在思人: 燕昭王和曹操,皆為一世之雄。他們都致力于國富民強,建立了霸業,詩人借景抒懷,壯懷激烈,渴望象燕昭王和曹孟德那樣轟轟烈烈,建立功業,實現自己的夙愿。字里行間,表現了作者的一片志忱。但是,這當時不可一世的兩位英雄而今安在?詩人看到的只是隱隱的青山和東流的碧水,仿佛在給歷史作見證。江河依舊,人世滄桑。動靜搭配的景物,以滄桑之感暗中聯系。詩人聯想豐富,遠想慨然。
第三聯由奔馳的想象折回現實,又推出兩個特寫鏡頭: 一寫沙鷗,二寫霜樹。作者以簡練的筆墨,勾勒出一幅秋景圖。這一聯對仗工巧、形象凝練集中。“沙鷗”與“霜樹”,一物一景,“白”與“紅”,一明一暗,互相映襯,互相對比,何等鮮明。在這里,“終自”是“始終如此”之意,“忽然”是倏忽間的變化。詩人是沉醉在這如畫的景色里呢? 還是借大自然的景致來蕩滌胸中的塊壘呢? 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呢? 這一聯寫得意態自然,筆墨疏淡,但在這輕疏淡遠的筆墨中,卻傳來厚重的畫外音,在每一物象中,都使人深深地感受到詩人跳動的脈搏。
上一聯,作品好象完全是按照事物的原貌寫的,細細體味,字字句句都見匠心。這里有慨嘆,有追憶、有悵惘,有自寬自解。在這縷縷的情思中,詩人忽然宕開一筆:“云海鴻濛氣,歸帆杳靄中。”在長城古堞之上。望煙云變滅,移步換形,極富含蘊: 云聚若海,由清晰而朦朧,又由朦朧而清晰,給人留下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而在這變幻無窮的茫茫云海下,點點白帆從遠處歸來。這幅畫面意境開闊,瀟灑出塵,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這首詩寫得飽滿酣暢,悠揚跌宕,唱嘆而不哀傷,顯示了這位少數民族詩人樸實平易、自然流走的風格。
上一篇:張洲《出峽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張耒《初見嵩山》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