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浣溪沙》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1。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2。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3。多少淚珠無限恨,倚闌干。
【釋】
1.菡萏(音handan):即荷花。
2.韶光:美好的時光。
3.雞塞:即雞鹿塞(又作雞祿山)。《漢書·匈奴傳》:“送單于出朔方雞鹿塞。”顏師古注:“在朔方窳渾縣西北。”(今內蒙古自治區杭錦后旗西北。)這里泛指邊塞。孫光憲《定西番》有“雞祿山前游騎,邊草白,朔天明,馬蹄輕”之句。吹徹:吹完最后一曲。徹:大曲中最后一曲。玉笙寒:笙吹久則水氣含潤,故曰“寒”。玉笙:笙的美稱。
【譯】
荷花的香氣銷減,
翠綠的荷葉凋殘,
西風伴著愁緒,
生起在綠波間,
與春光華年共同憔悴,
令人不忍賞看。
細雨迷蒙之間
我的夢魂呵
已游遍邊塞
那遙遠的遙遠。
小樓里,美麗的笙管
已將大曲奏完。
流不盡的珠淚呀,
說不清的恨怨,
獨自倚著欄干。
【評】
此詞甚為有名。先是有與馮延巳名句“吹皺一池春水”的比較;“元宗嘗戲延巳:‘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延巳曰:“未若陛下‘小樓吹徹玉笙寒’。”(《南唐書》卷二十一)如果說延巳以臣對君,未免有附上之嫌,后人王安石評價,則認為不僅優于延巳,且勝于后主:
荊公問山谷云:“作小詞曾看李后主詞否?”云:“曾看。”荊公云:“何處最好?”山谷以“一江春水向東流”為對。荊公云:“未若‘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苕溪漁隱叢話》引自《雪浪齋日記》)
王國維認為“菡萏香銷”二句又遠勝于一向被人所稱道的“細雨夢回”,“南唐中主‘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乃古今獨賞其‘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人間詞話》)而葉嘉瑩則認為前后片兩處的結尾之句更為“明白有力”,“如就悲慨之沉郁及深摯而言,則自當推前后片兩處結尾之句最為明白有力。”(《靈溪詞說》)。此詞自延巳奉答作了首次比較性的評論以來,幾乎每一句都被作了更高一個層次的評價,這在詞史上是較為少見的,可知其高妙。
此詞之美感,乃在于詞人所發自內心深處的某種深重的沉郁感、惆悵感。詞人身為南唐中主,國家處在風雨飄搖之中,雖無后主的亡國之痛,卻也時時有著亡國之憂。故其情也真,詞也切;故其景也悲愁,象也惆悵,“菡萏香銷”、“西風愁起”、“細雨夢回”、“小樓”、“玉笙”均籠罩在“不堪看”與“無限恨”的情感之中了。
上一篇:蘇軾《浣溪沙徐州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其四)》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歐陽修《浣溪沙》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