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落江平未有風,扁舟共濟與君同。
時時引領望天末,何處青山是越中。
唐時越中一帶,乃繁華錦繡之地。詩人久聞其名,未睹其勝,今日初臨其境,將游其地,自然迫不及待,盼望急切。這首詩,正生動入神地表現了這種心態。
孟浩然此次游歷吳越,自廣陵(今揚州)到杭州,再渡浙江(錢塘江)赴越州(今紹興),沿途觀潮覽景,怡然自適。詩前二句,從其行程情況寫出詩人情緒特點。大江之上,“百里雷聲震”,“驚濤來似雪”(《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的漲潮奇觀已結束,隨潮水退落,風平浪靜,正好行舟。似乎全在寫景,沒有觸及詩人情緒,但從“潮”、“江”、“風”三種事物平靜、安和的狀態,反映出人物的舒暢感。次句則從人的活動進一步表現這種心情。不同身份、不同地域的乘客同船共渡,一葉扁舟,把人們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大大縮短了他們之間的距離,創造出一種親切、和睦、友好的氣氛。此句描寫極為傳神,雖無具體形象,但我們似乎可以聽到舟中傳來的歡聲笑語,看到人們的形容動貌。語言平淡,然淡中有味,平中出奇,確為詩家高手所為。
以上從兩個方面,即自我感受和人物活動側重寫“渡浙江”;以下則從兩個層次,即主體的動作和語言著力寫“問舟中人”。舟中氣氛越是和諧,越能引起詩人對越中的興趣。他不時伸長脖子,遠眺天際,望早點看見、并到達向往已久的越中?!耙I望天末”是借陸機《擬蘭若生朝陽》詩中成句,然結合詩人當時情感,尤為自然、貼切?!皶r時”二字,又加強了“引”與“望”兩個動作的表現力,富有更鮮明的動感。望而不見,又使之更為焦急、迫切,于是禁不住向同舟人詢問起來。末句從題意看,是問舟中人,而何嘗又不是自問?實際上是從自問到問人,是心理活動和外部行為的統一體。它是上一句動作的轉換和深化,又是第二句內容的補充與延續,再現了“共濟”者之間的關系和活動。而且,以問結篇,留給人們更廣闊的聯想領域,舟中人作何答?問者又作何想?二者間還有何問答?詩人又何時到越中……意味無窮,余蘊綿長。
全詩以記敘為主,融情、景、言、行于一體,多側面地表現詩人渡江時的心情,傳神入妙,形象鮮活。尤能以素樸、精煉之筆,摹寫人物內在思想,在“孟浩然的詩”中顯現出“詩的孟浩然”(聞一多《唐詩雜論·孟浩然》)。
上一篇:溫庭筠《蔡中郎墳》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羅鄴《秋怨》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