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丘而望遠
【原文】
登高丘而望遠海,六鰲骨已霜,三山流安在[1]?
扶桑[2]半摧折,白日沉光彩。
銀臺金闕[3]如夢中,秦皇漢武空相待。
精衛[4]費木石,黿鼉[5]無所憑。
君不見驪山茂陵[6]盡灰滅,牧羊之子[7]來攀登。
盜賊劫寶玉[8],精靈竟何能[9]。
窮兵黷武今如此,鼎湖飛龍安可乘[10]?
【注釋】
[1]六鰲(áo)、三山:《列子·湯問》中,夏革對湯曰:“渤海之東,不知幾千億萬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五山之根無所連著,常隨波上下往還,不得暫峙焉。仙圣毒(憂患)之,訴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極,失群圣之居,乃命禺強(神仙名)使巨鰲十五而戴(用頭頂)之,迭為三番(往返多次),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步,而及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鰲,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占卜)。于是岱輿、員嶠二山流于北極,沉于大海,仙圣播遷者巨億計。”鰲,傳說中海里的大鱉。
[2]扶桑:神話中樹木名,長在日出的地方。
[3]銀臺金闕:黃金白銀建成的亭臺宮闕,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4]精衛:傳說中的鳥名。據《山海經》記載,炎帝的小女名叫女娃,因在東海游玩淹死,化為精衛鳥。它不停地從西山銜木石,欲填沒東海。
[5]黿鼉(yuán tuó):傳說周穆王征越國,在九江架黿鼉為橋渡江。見《竹書紀年》。黿,大鱉。鼉,鼉龍,俗稱豬婆龍,鱷魚的一種。
[6]驪山:在今陜西臨潼縣東南,秦始皇的陵墓筑在此中。茂陵:漢武帝劉徹的陵墓,在今陜西興平縣東北。
[7]牧羊之子:《漢書·劉向傳》記載,有個牧童在》山牧羊,有一只羊進入山洞中,牧童用火照明,到洞里去尋羊,以致引起一場大火,把秦始皇的外棺燒掉了。
[8]盜賊劫寶玉:盜賊是作者沿用統治者對農民起義軍的誣稱。據《晉書·索靖傳》記載,赤眉農民起義軍曾取走了漢武帝陵園中一部分金銀財寶。
[9]精靈:指秦皇、漢武的神靈。
[10]鼎湖飛龍:據《史記·封禪書》記載,黃帝曾在荊山下鑄鼎,鑄成后,乘龍上天,成為仙人。其地被稱為鼎湖。這句是說,已不能像黃帝那樣乘龍上天,表示不可能成仙。
【賞析】
這首詩是創作的一首登高懷想詩,作于天寶十年(751年)。詩人從登高望海引出一系列聯想,表7TC對古代仙山瓊閣等傳說的懷疑,并嘲笑了秦皇、漢武求仙的愚蠢行為。
全詩可分為三段:首二短句為第一段,點明登山望遠;中間八句為第二段,寫望中想到傳說中的神仙境界并不存在,神話傳說也為虛妄;末六句為第三段。寫望中想到秦始皇、漢武帝窮兵黷武,妄想長生,終歸一死。全詩有托古諷今之意,名托刺秦皇漢武迷信求仙、窮兵黷武,實諷唐玄宗荒淫誤國。
這首詩主要不是懷古之作,而是感時之作。登高山,望遠海,面對著絕好的寫詩環境,絕好的詩歌材料,詩人卻遙遙想起了歷史上兩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的求仙的荒誕,予以嚴厲抨擊。這是對此類皇帝的諷刺和批判,也是對當朝皇帝的暗示。感時傷懷,抨今諷今,說明詩人雖落魄漂零,仍然心系朝廷,心系國運。借古鑒今,借古喻今,借古諷今,才是這首詩真正的主旨。
上一篇:《登幽州臺歌》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短歌行》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