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這是一首秋夜懷人的短詩。詩人懷念的對象是男還是女,沒有明說。但從詩意看大約是女性。
詩的頭兩句是寫秋夜的風月。風清而月明,景色似乎宜人。但接下兩句既承且轉,前一句承“秋風”而來,因為是秋季,所以才有“落葉”。也正因為有“風”,所以“落葉”才會時聚時散。這風轉葉飄的情景,便為原是“清景無限” 的月夜,著上了一層陰冷、灰暗的色調。
下一句“寒鴉棲復驚”也是承上而來。“寒鴉”,《本草綱目》:“慈烏,北人謂之寒鴉,以冬月尤盛也?!边@便進一步點明此時正是秋風掃落葉的深秋季節。寒鴉的“棲復驚”,一是說“風不定,人初靜”,而“寒鴉”尚處在似睡非睡的狀態;二是說“寒鴉”之驚當是風吹葉落的驚擾所致;三則也許是因月明,“寒鴉”疑晝,即所謂“月明驚鵲未安枝”(蘇軾 《次韻蔣穎叔》)、“明月別枝驚鵲”(辛棄疾 《西江月》)。
最后兩句是寫思人。風清月白的夜晚,往往是情人幽會的時刻。然而詩人或因漫游兼求仕而寄身他方,或因理想不能實現而隱居廬山,有家歸不得,哪里還能與親人團聚呢!“相思相見知何日”一句,便把這種盼歸而又無歸期的復雜而急切的心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此時此夜”,并非是前兩句的簡單重復。它不僅進一步點出思人的具體時間,而且意在說明詩人“難為情” 的原因。換言之,正是因為在惹人相思的月夜里,詩人才不勝其情的?!半y為情”,是難以控制自己感情的意思,這里是極言思親之深切。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突出特點是情景交融。前四句主要寫景,但景中有情。人們常常以葉落歸根來比喻人老思鄉之情。所以寫那“聚”而復 “散” 的“落葉”,何嘗不表示詩人懷歸的心情和“人生聚散實難料”的感慨呢!“寒鴉”的“棲”而復 “驚”,本來也是禽鳥的本能反應,但它在明月清風之中不能安棲,又何嘗不襯托詩人那種“夜長不得眠” 的愁思呢!因此,這四句是以寫景為主而融情于景,并為后兩句寫懷人作鋪墊。后兩句則側重抒情,言短而意深,篇終而情未盡。詩人筆下的游子形象似乎并不明晰,但卻給我們留下了廣闊的想象余地。此時,這個游子也許正搔首踟躇,低聲吟詠;也許正舉頭望月,歸思難收。并且,寫他的“相思”竟達到“難為情”的程度,不僅可知他是一個多情的人,而且還可想見他們之間的感情也是十分深厚的。
其次是此詩語意錯綜重疊,具有 “一唱三嘆” 的特點。這首詩名之曰“三五七言”,是因為有三言、五言、七言各兩句,并且相同字數的兩句又是對仗的,形式很別致。尤其饒有興味的是,最后兩句不僅對仗十分工嚴,而且每句中都有當句對,即“相思”對“相見”,“此時”對“此夜”。加之 “相”與 “此” 字重出疊見,讀來回環往復,又給人以情意纏綿之感。
這首新穎的詩雖然被王琦收入《李太白全集》中,但它的歸屬問題并沒有得到完全解決。后蜀韋榖在《才調集》中選入此詩,以為無名氏作。宋楊齊賢在《李太白集集注》中則說:“古無此體,自太白始?!钡螄烙鹪凇稖胬嗽娫挕分袇s認為此詩是隋鄭世翼所作。明胡震亨也說:“三五七言始鄭世翼,李白繼作?!?《唐音癸簽》卷一)筆者認為,誰是三五七言詩的首創者是很難判斷的。即使我們發現了一首大家公認最早的三五七言詩,也不能斷定其作者就是三五七言詩的首創者,因為年代的久遠和書籍散佚,很可能第一首三五七言詩根本就沒有傳下來,我們所見到的也許是第幾十首、第幾百首也未可知。因此,我們只能就這首詩來談它的歸屬問題。從詩意看,此詩應為李白所作。其根據主要有三: 從詩的風格看,極象李白手筆。因為寫這類纏綿悱惻相思之情,是李白所擅長的。打開《李太白全集》,與此篇風格相近的作品還有《長干行》、《江夏行》、《金陵酒肆留別》、《長相思》、《夜坐吟》、《靜夜思》等。此其一。從詩人慣用的句式看,與此詩最后兩句“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相近的詩句,在《李太白全集》中還有:“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冬夜夜寒覺夜長,沉吟久坐坐北堂”,“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此其二。清趙翼在《甌北詩話》 中說:“青蓮集中古詩多,律詩少。五律尚有七十余首,七律只有十首而已。”這是因為李白 “才氣豪邁,全以神運,自不屑縛束于格律對偶,與雕繪者爭長?!闭驗槿绱?,在 《李太白全集》 中,長短雜陳的句式非常多,其中光是樂府詩就有一百四十多首。即使在較為整齊的四言、五言、七言詩中也常夾以短句。如 《扶風豪士歌》 全詩共二十六句,其中就有三句是用兩個三言句湊成的:“撫長劍,一揚眉,清水白石何離離!脫吾帽,向君笑;飲君酒,為君吟?!庇秩?《萬憤詞投魏郎中》 以四言為主,但又雜以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十一言。因此,在李白的筆下出現這樣的三五七言詩是完全可能的。此其三。這后兩個特點,也是李白浪漫主義詩風所決定的。由于李白感情充沛,氣勢磅礴,詩成之后往往脫口而出,所以必然會突破舊有形式而大量采用散文化的詩句。
上一篇:李白《萬憤詞投魏郎中》原文閱讀|賞析
下一篇:李白《三山望金陵寄殷淑》原文閱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