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三字令》
春欲盡,日遲遲。牡丹時。羅幌卷,翠簾垂。彩箋書,紅粉淚,兩心知。人不在,燕空歸。負佳期。香燼落,枕函欹。月分明,花淡薄,惹相思。
【譯文】 春天將去,時日漫漫,正是牡丹盛開時候,帷幔輕卷,翠簾低垂。慢展信箋,清淚點點粉面殘。這情思只有你我相知。人不在,燕兒空歸,耽誤我多少良辰美景歡樂時。香灰落,枕兒斜,月明星稀,春花慘淡,惹得人相思。
【集評】 明·湯顯祖:“逐句三字轉而不窘,不坌,不崛頭,亦是老手。”(湯顯祖譯本《花間集》卷三)
清·陳廷焯:“‘兩心知’三字溫厚,較‘憶君君不知’更深。好在‘分明淡薄’四字。(《白雨齋詞評》)
清·許昂霄:“‘羅幌卷’五句由外而內, ‘香燼落’五句由內而外。‘花淡薄’句春光欲盡,故曰淡薄。”(《詞綜偶評》)
近代·俞陛云:“十六句皆三字,短兵相接,一句一意,如以線貫珠,粒粒分明,仍一絲縈曳。”(《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現代·唐圭璋:“此首每句三字,筆隨意轉,一氣呵成。大抵上片白晝之情景,由外及內。下片午夜之情景,由內及外。起句,總點春盡之時。次兩句,點簾外日映牡丹之景。‘羅幌’兩句,記人在簾內之無緒。‘彩箋’兩句,記人在簾內之感傷。人去不歸,徒有彩箋,見箋思人,故不禁淚下難制。“兩心知”一句,因己及人,彌見兩情之深厚。換頭三句,說明燕歸人不歸,空負佳期。‘香燼’兩句,寫夜來室內之慘淡景象。結句,又從室內窺見外面之花月,引起無限相思。”(《唐宋詞簡釋》)
【總案】 此詞每句三字,魚貫而下,可謂創調。上片由外而內,寫白晝之情景,給人一種沉靜、低落的感覺。下片由內而外,寫深夜的靜寂、凄清,以渲染相思的氣氛。全詞雖句式單調而不給人以局促、生硬之感。寫法上,作者將內心的情感寄托在具體的事物上,融情于景,筆致婉約。
上一篇:馮延巳《三臺令》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