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林鴻·出塞曲》原文賞析
十五薊門行,能探黠虜情。潛兵秋度磧,牧馬夜歸營。苦霧沉旗影,飛霜濕鼓聲。昨來承密詔,東筑受降城。
《出塞曲》屬樂府《橫吹曲》,從漢代起代有作人。至唐邊塞詩大盛,唐以后則無繼。明代偶有佳作。《出塞曲》多寫邊防將士的生活,這首詩就是描繪一位智勇雙全的邊塞士兵的動人形象的。
前面四句敘事,交待這位軍人的經(jīng)歷和軍中生活情景。薊門,即薊丘,古幽州治所,故地在今北京市西北郊,這里泛指北方邊塞,樂府《雜曲歌辭》中就有《薊門行》、《出自薊北門行》等。這位軍人年方十五便從軍來到邊防,他年紀雖小,卻因才干過人,在軍中負責刺探敵方軍情。黠(xia),狡猾;虜,這里是對敵人的蔑稱。三、四兩句寫的是軍隊生活情景。秋天,他所在的部隊秘密開發(fā),越過寸草不生的沙漠地帶,深入敵方。進入沙漠后,他又在軍中放牧,往往要到夜深人靜之時才能返回兵營。寥寥數(shù)語,一位沉著機智、不辭辛勞的邊防軍人形象已凸現(xiàn)在我們眼前。這是一種不動聲色的平淡敘述,在冷靜客觀的語調(diào)中可以感受到詩人對這位士兵的衷心贊美之情。
下面兩句轉(zhuǎn)寫邊地風物。邊地的自然條件是相當艱苦、相當惡劣的。這里,詩人著力刻畫的是那里的霧。因霧氣沉沉,連軍旗的影子也被隱沒了。詩人又寫了那里的霜,飛霜陰冷潮濕,以至軍鼓的聲響都變得低沉暗啞了。唐代詩人駱賓王有“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在獄詠蟬》)的名句,李賀更有“霜重鼓寒聲不起”(《雁門太守行》) 的出色刻畫。這里的“濕”字本為觸覺,利用通感,生動地描繪了鼓聲的沉悶滯重。它和上句一起,以細節(jié)調(diào)動了讀者的光照、聲響意向,幻化出多樣的視覺、聽覺聯(lián)想,確為傳神之筆。這兩句寫邊地苦寒,造境蒼涼,出語警絕,既描繪出絕域惡劣兇險、艱苦卓絕的生活環(huán)境,又烘托出邊地將士不辭辛勞、奮不顧身的頑強斗志,并自然過渡到最后兩句。
受降城,漢武帝曾令公孫敖筑受降城,以接應擬殺單于歸漢的匈奴左大都尉,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烏拉特旗北。唐神龍三年,中宗李顯命張仁愿在黃河以北筑中、東、西三受降城,以絕突厥南寇之路。城成后,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無復寇掠,唐王朝北疆得以固守。這兩句敘事用典,以奉詔筑城表達必勝的信念,豪情溢于言表,因為有前文的鋪墊,收束兩句正是水到渠成。
這首詩以敘事為主,凸現(xiàn)主人公的勇武豪邁,筆力雄健,格調(diào)高亢,具有濃郁的邊塞生活情調(diào),可與盛唐詩歌相媲美。林鴻標舉盛唐,以學開元、天寶為論詩宗旨,但并不一味模仿,有不少創(chuàng)新之處,這是林鴻能享譽一時,為明初閩派詩人代表的重要原因。
上一篇:古詩《方維儀·出塞》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潘德輿·刈藤》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