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五言詩·觀李固請司馬弟山水圖》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杜 甫
方丈渾連水,天臺總映云。
人間長見畫,老去恨空聞。
范蠡舟偏小,王喬鶴不群。
此生隨萬物,何處出塵氛?
【原詩今譯】
方丈仙境連著煙波浩淼的海水,
天臺勝地直入霄天和云霞映襯。
丹青里有人們向往的名山秀水,
人已老悔沒把天下的勝地登臨。
我羨慕棄高官棹舟五湖的范蠡,
更愛王喬輕看貴胄騎鶴成仙神。
看來我今生要學會那隨波逐流,
告訴我吧,何處可以超凡出塵。
【鑒賞提示】
這首詩是詩人應朋友為其弟之請而為其山水景物畫而題的,題下共有三首,此為其二。詩人在這里贊美了畫者的技藝高超,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在神與畫游時產生的 “歸歟”之志。
本詩第一聯寫法可謂“開門見‘山’”。詩人不假鋪墊,直接描寫,贊美山水圖中的“山”“水”之美?!胺秸伞蹦耸莻髡f中的海外仙島,與水相鄰,而天臺則是佛道名山,素以風景優美著稱。不加說明,而直接以“方丈”“天臺”名畫中山水,含有贊嘆畫中山水優美逼真之意,同時也透露出詩人的心向往之。我們知道,杜甫也是一個熱愛大自然及平靜的田園生活的詩人,這一點我們從他的入蜀后的一系列歌頌大自然和鄉村田園生活的詩歌中可以得到驗證。山水題材的藝術,無論是詩、音樂(如高山流水)還是繪畫,總是與歸隱密切聯系著的。古人稱觀山水畫為“臥游”,杜甫當時雖然老了,沒有跋山涉水的 “濟勝之具”,但是當他看到畫中美好的大自然景物時,心里還是很向往的。
首聯直接寫山水畫內容,馬上“入畫”。讀者或者以為詩人總還要再繼續談上兩句,哪知詩人卻筆鋒一轉,又跳出“畫外”來了。這一聯中,詩人一反其素以畫為實物的寫法,而先點出了“畫”字,是為先退一步講,然而,題畫的效果并不因此而減弱。詩人說:方丈、天臺的風景名勝常為人間丹青摹寫,而我則只是到現在見了此畫才因為不能親去訪求而感到遺憾。山水題材在唐代繪畫中是很普遍的,而詩人在這里將此畫的藝術效果夸大,使之區別于一般的山水繪畫。另外,詩人既已跳出畫外,卻不去稱贊畫師的技藝高超,而是抒發自己見畫時引起的強烈的遺憾感,實則從更深一層上說明了畫師驚人的技藝。
詩人一面嘆惜自己不能親往、空見其畫,另一面卻想起了古代的隱君子和傳說中的仙人來,想象著他們在這樣的山水中生活,何等自然快樂! 第三聯的聯想乃是借助畫中的“舟”和“鶴”而引起的。這里我們提醒讀者注意一下此詩的意脈是極其細膩的,一、三聯中都由“山”和“水”來貫穿,如第一聯方丈承題中之水,天臺承題中之山;第三聯中舟又點水,鶴又點山,總之,結構細密有致。還有,詩人引范蠡、王喬等名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引這些名人,則有揄揚山水之意。
在最后一聯中,詩人主要抒發了他看畫時勾起的一生悲慨: 政治上的不得志和生活的艱辛使他對人世產生了厭倦;他想超脫這塵世中萬物的煩惱,可是又如何能夠?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同是生活在盛唐時代的兩大詩人,李白與杜甫的生活與理想竟有如此大的差別。一生浪漫的李白“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笑傲五侯、吟嘯風月,何等瀟灑出塵! 而杜甫卻除了少年時代那么短暫的“放蕩”、“跋扈”生涯外,一輩子中大多數在憔悴艱難中度過。杜甫向來以“工愁”著稱,是生活使得詩人如此“現實”,而不是詩人天生一個“現實主義”者。中國詩人傳統的出世、超脫觀念,一樣在詩人身上得到體現。當這位“現實的”詩人偶然看到一幅海外名山圖時,“塵外”之思也就油然而生了。這使我們認識到現實社會之混亂,生活對詩人之不公平。“此生隨萬物,何處出塵埃。”是詩人回顧其窮困潦倒一生后發出的一聲沉重感嘆!
上一篇:朱熹《七言詩·觀書有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孫逖《五言詩·觀永樂公主入蕃》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