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鼎孳《歲暮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清]龔鼎孳
天寒鼓柁生悲風(fēng),殘年白頭高浪中。地經(jīng)江徼飽焚掠,夜夜防賊彎長弓。荒村哀哀寡婦哭,山田瘦盡無耕農(nóng)。男逃女竄迫兵火,千墟萬落倉箱空。昨夜少府下急牒,軍興無策寬蜚鴻。新糧舊稅同立限,入不及格書駑庸。有司累累罪貶削,緡錢難鑄山非銅。朝廷寬大重生息,群公固合哀愚蒙。揭竿扶仗盡赤子,休兵薄斂恩須終。
龔鼎孳的《歲暮行》,從詩題、思想內(nèi)容到用韻,都和杜甫的《歲晏行》一脈相承。杜詩的主題是哀憫人民困于一歲之末的官府征斂。此詩用少陵韻,反映的是明朝末年兵荒馬亂,統(tǒng)治階級的橫征暴斂使人民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社會現(xiàn)實。
這首詩可分為前后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到第十四句“緡錢難鑄山非銅。”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兩層。第一層是前八句。一、二句點題, “天寒”與“殘年”互見,點明時令是歲暮隆冬。 “柁”是屋內(nèi)兩柱間的大橫梁。“白頭”,指老百姓。這兩句寫的是寒冷的北風(fēng)呼嘯著吹進空蕩蕩的茅舍,窮苦百姓的生活猶如掙扎在急風(fēng)惡浪之中。下面開始了具體描述。“地經(jīng)江徼飽焚掠,夜夜防賊彎長弓。”“江徼”的“徼”,是邊界的意思,這里指窮人所住的地方是幾省交界之處,經(jīng)常遭受土匪強賊的搶劫和焚燒房舍。一個“飽”字,傳神地寫出了遭受搶掠的次數(shù)之多,遭劫之重以及處境之險,所以夜夜都要手持長弓嚴(yán)加防范。接著四句形象而又具體的描寫:“荒村哀哀寡婦哭,山田瘦盡無耕農(nóng)。男逃女竄迫兵火,千墟萬落倉箱空”。把一幅兵荒馬亂,山村破落,人煙稀少,民不聊生的社會動亂圖展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大片荒蕪貧瘠的山田,被洗劫一空的糧倉箱籠,失去親人的寡婦在哀哀痛哭,男女老少迫于兵火逃離家鄉(xiāng)……這些詩句也是對下文的有力鋪墊。
第二層是“昨夜少府下急牒,軍興無策寬蜚鴻”以下六句:就在這屢經(jīng)戰(zhàn)亂,百姓窮困不堪的時候,征納租稅以供軍需的緊急公文下達了。這無異于是火上澆油,雪上加霜。“少府”,是官名,秦官九卿之一,掌管山海地澤的稅收,供皇帝享用。此處指朝廷管理財政的高級官員。“蜚鴻”,原意指蠛蠓小蟲,此處指百姓。牒,公文。這兩句是說昨夜上級稅收官下達了征收租稅的緊急公文。因為急待供應(yīng)軍餉,所以無法寬容老百姓了。“新糧舊稅同立限,入不及格書駑庸”這是說如果地方官吏搜刮百姓不力,到期應(yīng)交納的租稅達不到指標(biāo),就要作為能力低下的官吏受到處分。“有司累累罪貶削,緡錢難鑄山非銅。”“有司”,此處指負責(zé)收租稅的地方官吏。“累累”,言其多也。“罪貶削”與上文“入不及格書駑庸”是因果關(guān)系,指因收稅不力而貶官削職。 “緡錢”,是用繩穿連成串的錢,即貫錢。“緡錢”一句是倒裝句,說的是山上的石頭畢竟不是銅,所以它鑄不出錢來。通俗點講,也就是說黎民百姓已經(jīng)一貧如洗了,想從他們身上再搜刮出東西來,就像想用山上的石頭來鑄錢一樣的不可能。由于有了第一層對人民苦難生活的描繪,這一層寫官府的橫征暴斂則更加深了人民的苦難。
第二部分四句,集中筆墨表達了詩人對歲末征斂的看法。作為一個朝廷官吏,龔鼎孳在崇禎朝曾任兵科給事中。他的官職使他有機會接觸當(dāng)時現(xiàn)實社會下層,使他對掙扎在死亡線上的人民,不堪忍受官府的橫征暴斂有了一些了解。他向以“敢言”著稱,不乏為民請命之舉。據(jù)《清史稿·龔鼎孳傳》載:“時兵餉緊急,賊斂繁興,屢疏為江南請命。”在《歲暮行》這首詩的結(jié)尾,他向最高統(tǒng)治者提出了勸諫:“朝廷寬大重生息,群公固合哀愚蒙。揭竿扶仗盡赤子,休兵薄斂恩須終。”先從正面講,朝廷百官應(yīng)該可憐可憐貧苦百姓,要重視他們的休養(yǎng)生息,盡可能寬大地對待他們,又從反面講,如果賦稅過重,超過了人民的承受能力,逼得他們走投無路,那只能迫使他們鋌而走險,昔日扶仗耕作的赤子就可能變成明朝揭竿而起的草莽。結(jié)句又一再強調(diào)朝廷要采取休兵薄斂政治,施恩于民,才能使社會安定,使人民各得其所。這些對最高統(tǒng)治者的勸諫,真可謂是苦口婆心,龔鼎孳在詩中對當(dāng)時社會形勢的分析是有預(yù)見性的。
這首詩用質(zhì)樸渾厚的筆墨,描繪出了一幅濃縮的明末社會動亂圖。尤為可貴的是,詩人把筆觸深入到遭受橫征暴斂的勞苦大眾的生活,深得漢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精髓。詩歌的語言樸素自然,不事雕琢,純用白描手法陳列事實,直抒胸臆,不愧為以“天才宏肆,千言立就”而與錢謙益、吳偉業(yè)并稱的“江左三大家”之一。
上一篇:陳與義《居夷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王惲《平原行至元甲申歲正月作》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