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黃庭堅·題竹石牧牛(并序)》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宋代的繪畫藝術(shù)特別繁榮,題畫詩也就應(yīng)運而生,非常發(fā)達。本篇就是為蘇軾、李伯時合畫的竹石牧牛圖題詠,不僅渲染了畫面內(nèi)的意象情趣。而且借題發(fā)揮,寄寓對政治斗爭的理解于“戲詠”之中,構(gòu)思別致,蘊籍深邃。
原文
子瞻畫叢竹怪石,伯時增前坡牧兒騎牛,甚有意態(tài)。戲詠①。
野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②。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③。
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④!
牛礪角尚可,牛斗殘我竹。
注釋
①伯時:李公麟,字伯時。北宋畫家。 ②野次:野地里。崢嶸:指怪石。幽篁:幽深的竹叢。 ③阿童:童兒。阿,發(fā)語詞,棰:竹杖。觳觫:牛恐懼顫抖的樣子。這里用以代牛。 ④礪角:磨角。
賞讀
這首詩可分為兩個層次。前四句是一個層次,對畫進行了一番描繪:郊野上有一塊小的怪石頭,翠綠的幽竹緊挨著它生長,牧童拿著三尺長的鞭子,駕馭著這老態(tài)龍鐘的老牛。四句詩文字不多,僅有二十個字,卻鮮明地寫出了四個事物:石頭、幽竹、牧童、老牛。詩人在描繪他們時,注意了外形特征的刻畫。“崢嶸”,本來是形容山的高峻,這里拿來形容石頭,就把石頭的奇形怪狀紛顯示出來了。“篁”是竹子,前面加一“幽”字,后加一“綠”字,形象鮮明地寫出了竹子的神韻、色彩,稱牧童為“阿童”,表現(xiàn)他的稚氣可愛。點明他手中的鞭子,動作便顯而易見了。用“觳觫”代牛,寫得更傳神,寫出了老牛恐懼顫抖的樣子,老態(tài)龍鐘的形象。詩中描寫的四個物象,互相配合,組合在一起。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畫面。石頭與幽竹之間用一“倚”字,不僅寫出了它們相依相靠,還反映出一種親密無間的情趣,牧童和老牛間用一“御”字,表現(xiàn)出牧童悠然自得的神態(tài)。
后面四句是詩人看畫后發(fā)出的感想:我很喜愛這石頭,不要讓牛在上面磨角,牛磨角也就算了,若牛要是爭斗起來,那會殘損了我的竹子。這段感想也可分兩層,“勿遣牛礪角”是一層,“牛頭殘我竹”是另一層。它們之間是遞進關(guān)系。石頭和竹子在詩人心目中都代表他所向往的寧靜生活,磨損石頭和傷殘竹子是對寧靜生活的破壞。詩人用遞進方式表達,是要重點強調(diào),表示痛惜。
詩人在這首詩里,除了表現(xiàn)他對大自然的喜愛和破壞自然美的痛心外,還對煩躁的官場爭斗進行了諷刺。
上一篇:《唐詩·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唐詩·崔護·題都城南莊》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