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五言詩·春夜別友人》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陳子昂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
【原詩今譯】
銀白色的蠟燭吐著春夜的清煙,
金黃色的酒樽對著餞別的華筵。
故人怎知我離堂便思念的心情,
牽掛你登路客有多少荒山灣川?
隱樹的明月偏照著你客愁鄉(xiāng)夢,
瀕曉的銀河亦伴著我癡數(shù)殘星。
你往赴洛陽呵,千里悠悠道遠,
我輩重聚歡會,佳期杳杳何年?
【鑒賞提示】
這是一首送別詩。元人方回《瀛奎律髓》送別類題詞云:“送行之詩,有不必皆悲者;別則其情必悲。”梁江淹《別賦》起首就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初唐詩人陳子昂的這首《春夜別友人》,就是按傳統(tǒng)的意思來賦離別,著力渲染“黯然”二字。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一開頭,黯然的氣氛便相當濃厚。這餞別的離筵,雖然陳設(shè)華美,但情緒卻甚為悲涼。你看,青白的燭煙彌漫在席上,金樽也閑置不用,主人和行人都講不出什么安慰勸勉的話來——不是講不出,而是任何安慰勸勉的話在這種時候似乎都不大頂用。“吐”字說明,席上的人落寞無緒,眼睛只瞪著銀燭吐煙,無心他顧。“對”字說明,華筵徒設(shè),空對金樽美酒,無心執(zhí)盞。江淹《別賦》“掩金觴而誰御”正與“金樽對綺筵”句意相同。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雖然賓主相對無言,但思想?yún)s是不停地活動,此時主人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對往日友情的回憶中。“琴瑟”,用《詩經(jīng)·小雅·鹿鳴》 “我有嘉賓,鼓瑟鼓笙”,比喻友情和諧歡洽。由往昔友誼深厚,想到友人離去以后,將有許多辛苦、許多跋涉,因而不勝惆悵。
以上是室內(nèi)的別緒。以下是室外的別情。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在離席別筵上,是覺察不到時間的流逝的。待到賓主離開筵席,步出室外時,明月已經(jīng)西沉,而星河也漸漸黯淡——曙色降臨、天將破曉了。“隱”“沒”二字,色彩不強烈,感情卻極為深沉抑郁。
“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在曉風中、殘月下,客人騎馬獨行;一鞭遠影,漸漸地消失。注視著遠去的友人,主人禁不住興起佳會難期的深沉感慨: “此會在何年!”這兩句詩,言淺而情深。疊用 “悠悠”,又加上一個感情強烈的感嘆詞“何”,最終渲染并延長了“黯然神傷”的離情別緒。
賞讀陳子昂這首送別詩,我們應(yīng)該注意兩點。其一,作者詩中沒有用事典(“琴瑟”是普通詞語,不算用典),而這卻是一般送別詩常有的現(xiàn)象。用事典可以增加詩作的贍麗,但卻往往傷害真實的感情。陳作此詩,完全出之以摯誠淺近的語言,情愫真實,沒有虛矯造作之弊。其二,動詞用得恰當。此詩前六句居中的詞都是動詞。這幾個動詞,都不是色彩、音響強烈的字眼,而是一些色彩淺淡、音響平和的弱效果字眼,這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了作者渲染氣氛。深沉的情懷、抑郁的情調(diào),就從這些字眼上透露出來。試將原詩反復誦讀,定能體會出個中妙處。
上一篇:王安石《七言詩·春夜》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軾《七言詩·春宵》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