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樞
亂撒鵝黃拂曉晴,天涯多少故人情。
游船空逐輕陰轉,半屬春風半屬鶯。
古來詠柳的篇章不計其數,可是柳究竟關不關乎人情,這卻是個有趣而又常常被人輕忽的問題。唐代的韋應物曾在一首詩里問道:“借問江上柳,青青為誰春?”(《有所思》)施樞的這首詩便仿佛是對這個問題的響應和回答。不過詩人回答得很俏皮,只說出了一半的意思,把另一半留給了讀者。他是有意不把話說透說盡,好讓讀者一起來作解人的。
詩的前二句從眼前的柳色著筆,引出為人們所習知的一個傳統。隨著一年一度的春光再度來臨,千萬條柳絲上又齊齊綻發出鵝黃色的柳花,裊娜飄拂,在晴日的輝映下顯得絢麗奪目,這綽約的風姿,鮮麗的色彩,古往今來曾召喚起多少離人綿綿的情思。據《三輔黃圖》記載,早在漢代便有了折柳送別的風俗,人們用柳寄托離思,任憑友朋親人遠隔天涯,一見柳色便仿佛重現了故人的音容。古詩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已引發出對遠人的思念;王昌齡的“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則用柳色寄托了一點春心;至于“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這樣的句子,出現在王維陽關三疊的絕唱里,就更是著名的例子了。以此觀之,柳之殷勤報春,誠然是關乎人情的。
然則柳有時又是矜持的,似乎并不那么通達人意。你看,當眾多的游船蜂涌來此,意欲一睹風采、觀賞把玩時,柳卻一反故態,不予周旋?!翱罩稹倍郑瑢懗鲇慰涂駸嶙分鸾K成空的窘態。人自沉迷柳不語,視其所屬意者,唯有春風、流鶯而已!如此看來,莫非柳又是不解人意,不通人情的?
詩至此戛然而止。詩人仿佛只列出了“正題”和“反題”,而把“合題”的工作留給了讀者去做。詩的巧妙之處,正在從柳應人處物的兩種態度提出新警的立意來。柳的一熱一冷,或親切或倨傲,原是因對象而異的。對鐘于情者,柳樂于為其牽恨惹愁,盡獻風流;而對那些視其為玩物的俗人,柳卻自有拒納的理由。就前者言,柳通人情;就后者言,柳拒人意。一正一反,恰好統一為柳之所以值得贊美的飄逸不俗的品格。詩題為“贈柳”而實為贊柳,而在這種贊美中,又何嘗沒有透露出詩人自己的某種人格態度呢?
上一篇:林升《題臨安邸》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張榘《春吟》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