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言情贈友詩歌
風光遲舞出青蘋①, 蘭條翠鳥鳴發春②。
洛陽梨花落如雪,河邊細草細如茵。
桐生井底葉交枝,今看無端雙燕離。
五重飛樓入河漢,九華閣道暗清池③。
遙看白馬津上吏④,傳道黃龍征戍兒⑤。
明月金光徒照妾,浮云玉葉君不知⑥。
思君昔去柳依依,至今八月避暑歸。
明珠蠶繭勉登機,郁金香花特香衣。
洛陽城頭雞欲曙,丞相府中鳥未飛⑦。
夜夢征人縫狐貉,私憐織婦裁錦緋⑧。
吳刀鄭綿絡,寒閨夜被薄。
芳年海上水中鳧,日暮寒夜空城雀。
燕為北方邊地,歷來征戍不絕,因此,《燕歌行》 大多寫閨思離別之情,蕭子顯的這首詩,可說是承襲了傳統的創作主題,寫的是一位少婦對其遠戍邊地的丈夫的思念和真摯的情感。
本詩實際上可分為兩部分,從開頭至 “浮云玉葉君不知”為第一部分,寫夫妻的離別。
“風光遲舞出青蘋,蘭條翠鳥鳴發春。洛陽梨花落如雪,河邊細草細如茵”四句,先從節令寫起,描繪出一派春日融融的美麗景象: 春風緩緩吹拂大地;春氣發動,翠鳥在蘭花叢中快樂地歌唱; 無邊的梨園繁花盛開,當微風吹動時,片片落花猶如漫天飛雪; 河邊上,春草萋萋,綠草如茵。
按理,景色的描寫是為表現人物的感情服務的,如宋玉的 《九辯》 ,一開頭便寫秋氣之蕭瑟,以見 “貧士失職”之悲哀,可說景與情合。但這首詩的春景,并不能引起主人公的喜悅,什么原因呢?原來是 “桐生井底葉交枝,今看無端雙燕離”,她用 “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 ( 《孔雀東南飛》詩句) 的梧桐樹和原來應該成雙成對比翼齊飛的春燕卻毫無道理地被拆散的痛苦作對比,已隱喻出自己與丈夫的痛苦離別。受離別痛苦的人見到春天里成雙成對的飛鳥自由翱翔,更增添無限愁緒。因此 “五重飛樓入河漢,九華閣道暗清池”就寫出聳入云霄的飛樓,華麗無比的閣道,在主人公眼里,都只是一片灰暗的色調。
以上八句詩中,作者僅在第六句 “今看無端雙燕離”透露了一點消息,使人猜測主人公正在為離別而痛苦,但并未具體寫出離別的原因,直到九、十兩句,方才寫出實情: “遙看白馬津上吏,傳道黃龍征戍兒?!痹瓉恚撍赖膽馉幈l了,不言而喻,女主人公的丈夫也是在劫難逃,被征召上前線,征伐北燕去了。后兩句 “明月金光徒照妾,浮云玉葉君不知” ,描寫出女主人公的孤獨、寂寞、凄涼的情緒: 上句作者用一 “徒”字,寫出雖然明月多情,但對自己來說毫無意義的感傷,下句的 “浮云玉葉”是比喻,明寫天上美麗的云彩,實喻自己動人的風貌。然而,那遠在邊關的夫君對這一切也是不可能知道的。上句的 “徒照妾”和下句的 “君不知”,都是同一個意思,描寫出女主人公在丈夫去后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的可憐處境。
自 “思君昔去柳依依”至結束,是本詩的后半部分,它集中描寫女主人公對遠離別的丈夫的真摯感情。“思君昔去柳依依,至今八月避暑歸”兩句,承上而言,點明了離別的時間是在 “楊柳依依”的春天,而如今已是避暑歸來的八月中秋。季節已經變化了,自己的丈夫卻仍然歸期無日,因而她想到應該為丈夫送去寒衣了?!懊髦樾Q繭勉登機,郁金香花特香衣”兩句描寫了她夜織的情景: 將蠶繭繅成絲,在織機上織成綿緋,并取郁金香花來熏衣,使之芳香宜人。這里“特香衣”一作“持香衣” ,似以后者為宜。這當是南朝時流行的織制法。與作者同時代的王筠在其 《行路難》 一詩中也寫到這種情景: “情人逐情雖可恨, 復畏邊遠乏衣裳。 已繅一繭催衣縷, 復搗百和裛 (一作薰) 衣香。”
接著“洛陽城頭雞欲曙,丞相府中鳥未飛”兩句,詩人借用典故,寫出在夜深人靜的時刻,少婦因為“夜夢征人”,醒后難以入睡。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詩中對征人的夜夢,正表示女主人公日間思情綿綿,于是她連夜為丈夫制作寒衣。“縫狐貉”和“裁綿緋”的描寫,把這位“織婦”對丈夫的無限深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難怪他要用“私憐”兩字來描述這種心情。詩人通過夜織和縫制寒衣描寫,在我們面前形象地塑造了一位多情的少婦可愛而又可憐的栩栩如生的動人形象,令人難以忘懷。
最后四句: “吳刀鄭綿絡,寒閨夜被薄。芳年海上水中鳧,日暮寒夜空城雀。”描寫了戰爭給正常家庭生活帶來的不幸,表達了作者對不得不忍受著離別痛苦的主人公的無限同情。吳刀即吳地所產鋒利的剪刀,是婦女裁衣的用具。少婦在寒夜之中自己蓋著薄薄的被子,卻用最好的絲綿給遠征的丈夫裁剪制作冬衣,兩相比較,更足以看出少婦的針針線線凝聚著無比深情的愛。最后兩句實際上是作者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而發出的同情的嘆息?!胺寄旰I纤续D,日暮寒夜空城雀”。前句用的是典故,《晉書·張華傳》記載,晉惠帝時,有人拿了三丈長的鳥毛給張華看,張華見后悲傷地說: “此謂海鳧毛也,出則天下亂矣! ”所以這句詩是說: 正值青春芳年卻不幸遇上了戰亂的時代,真是可悲; 后句描寫在寒夜里女主人公孤苦伶仃地傾聽空城中發出的陣陣鳥雀的悲鳴??粘怯鞒鞘兄淝屐o寂,使人產生了悲涼凄愴的強烈感受。
蕭子顯生活于梁朝末年,頻仍的南北交戰是這一時代的“特色”。戰爭給無數家庭帶來的是災難和不幸,征夫怨婦不得團聚的悲劇在不停地重演,因此,蕭子顯選擇了這樣的創作題材,使作品具有了鮮明的時代性。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蕭子顯創作的時代,正是文壇上崇尚浮艷、堆砌典故的形式主義詩風盛行的時候,他一面在所撰的 《齊書》 中對此進行抨擊,一面以自己的創作實踐來轉變這一風氣,這是值得贊揚的。
注釋
①青蘋:細小的水草。②蘭條:一作“蘭苕”,蘭為澤蘭,苕即葦苕,皆生于低濕的洼地。翠鳥: 亦稱 “釣魚郎”,常棲息水邊,羽毛翠綠。③九華: 形容器物之華麗。④白馬津: 古代黃河南岸的著名渡口,與北岸黎陽津相對,原址在今河南滑縣東北,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⑤黃龍: 古城名,即龍城,十六國時北燕的都城,南朝宋稱之為黃龍國。⑥浮云: 形容姿態飄逸可愛。玉葉: 即金枝玉葉,原喻云彩的艷麗。⑦丞相: 疑當作 “御史”,《漢書》: 朱博為御史大夫,府中列柏樹,常有野鳥數千棲宿其上,晨去暮來,號曰朝夕鳥。⑧緋: 赤色的帛。
上一篇:《滿江紅》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燕歌行》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