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召南·采蘋》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于以采蘋?南澗之濱。①于以采藻?于彼行潦。②
于以盛之?維筐及筥。③于以湘之?維锜及釜。④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⑤誰其尸之?有齊季女。⑥
【注釋】 ①于以:在何,在哪兒。蘋:水草名,也叫田字草,可食,古人取供祭祀之用。②藻:即水藻,生水底,可食。行潦:溝中積水,即指水溝。行,水溝;潦,積水。③筐、筥(ju舉):都是竹器,筐方形,筥圓形。④湘: 《韓詩》作“”,假借作“湘”,煮。锜(qi其)、釜:都是鍋,锜有三只腳,釜沒有腳。⑤奠:放置。宗室:即宗廟。牖(you友) :天窗。⑥尸:主持。齊:借為“齋”。齋戒沐浴,以示恭敬。又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云:“齊者之省借。”《廣雅》:“
,好也。”指容貌姣好。季女:少女,指將要出嫁的貴族女兒。
【譯文】 什么地方采蘋菜?南山下面溪水邊。什么地方采水藻?
在那清清水溝間。什么東西盛蘋藻?方的竹筐圓的籮。什么東西煮蘋藻?三腳鍋和無腳鍋。什么地方放蘋藻?宗廟里面天窗下。什么人來做主祭?誠敬美麗的小女娃。
【集評】 宋·朱熹:“(二章)此足以見其循序有常、嚴儆整飭之意。”(《詩集傳》卷一)
清·姚際恒:“‘誰其尸之’,承‘之’字有力。”(《詩經通論》卷二)
清·方玉潤:“(一、二章)祭品及所采之地,治祭品及所治之器。(三章)祭地及主祭之人。層次井然,有條不紊。”(《詩經原始》卷二)
清·顧鎮(zhèn):“五‘于以’疊下,而以兩語結之,章法絕奇。”(《虞東學詩》卷一)
清·劉沅:“由采而盛而奠,層次寫來,以輕倩之筆出之,便不煩重其詞,則所以詠歌故多用疊字。”(《詩經恒解》卷一)
【總】
,到宗廟祭祀祖宗,表示不忘祖宗恩澤,兼學習有關禮節(jié)。《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濟澤之阿,行潦之蘋藻,置諸宗室,季蘭尸之,敬也。”“季蘭”,即詩中的“季女”。據(jù)此,可知詩為寫實。季女要祭祖宗,可就忙壞了一班女奴,她們從置辦祭品到整治祭器、設置祭壇,樣樣包攬。季女不過最后出場,做做樣子而已。詩以問答句式貫穿始終,連綿起伏,一氣直下,有如滔滔河水,直搗龍門,既再現(xiàn)了女奴們勞動的全過程,也渲染出了一派既忙碌緊張、又輕松喜悅、極富生活氣息的氣氛,這種氣氛,同季女就要出嫁的特定場景正相拍合。
上一篇:詩經《雅·小雅·鹿鳴之什·采薇》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雅·小雅·節(jié)南山之什·何人斯》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