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乃谷·買陂塘》原文賞析
同人詣孤山,議建和靖祠,并補梅鶴,詞以紀事
莽蒼蒼、斷垣衰草,無人來吊和靖。山中眷屬空梅鶴,滿目斜陽凄冷。君試省,剩七百余年,舊跡猶堪認。重來系艇。想一角添樓,二分臨水,先合補疏影。閑身世,仕隱都難自定。不如沉醉無醒。買山有愿非虛語,笑指西湖為證。高處憑,把去住心情,訴與先生聽。夢尋雪嶺。更飛步登臨,憑空歌嘯,月下四山應。
宋初詩人林逋,在杭州西湖孤山隱居二十余年,逝世后仍葬在孤山。他終身不仕不娶,性好梅喜鶴,人稱“梅妻鶴子”。本詞即詠其人其事。
詞從林逋身后的“湖山寥落”寫起。孤山上,昔日林逋故居、墓地今已斷墻殘壁,衰草萋萋。開篇用的是逆筆,按照觀察事物的過程應是先見斷垣衰草,然后才有“莽蒼蒼”的感受,而詞反過來先寫“莽蒼蒼”的感受,然后追敘引發這種感受的斷垣衰草,意在表現此種感受的強烈,并制造一種抒情的氛圍.給全詞定下“莽蒼蒼”的基調。詞人慨嘆林逋故址的寂寞,更感嘆他身后沒有知音,竟然“無人來吊和靖”。和靖,是林逋死后的謚號。林逋在世時聲名頗著,范仲淹曾贈以詩說:“風俗因君厚,文章到老醇?!?《青箱雜記》卷十六)何以至今卻“無人”來憑吊和靖了呢?詞人在沉思:林逋“性恬淡好古,弗趨榮利,家貧衣食不足,晏如也”(《宋史·隱逸·林逋傳》)。林逋這種個性不合乎當今時世追蠅逐臭、爭名奪利之風,以致被人忘卻。林逋既沒有卓著的功名,也沒有顯赫的官爵,因而也不為人所重。對林逋被人冷落遺忘的慨嘆,寄寓著詞人對現實、對自我身世的不平。作者官運不通,閑居草莽,來游孤山,對古思今,不免“同病相憐”。環顧四周,當年林逋的“眷屬”“梅妻鶴子”已不復存在?!翱铡弊郑仁沁z跡之蕩然無存,也是主體心靈之空蕩落寞。所見者唯有“斜陽凄冷”。這幾句筆法錯落,開篇“斷垣衰草”寫眼前所見;接寫“吊和靖”,把思緒引向對古代林逋事跡的追尋;“山中”句則今昔合寫,昔日“眷屬”今已不存,思之令人惆悵;舉目四顧,又是凄冷的殘陽斜照,更增傷感。不僅是今古結合,而且一虛一實?!皵嘣ゲ荨笔菍嵕埃盁o人來吊和靖”是虛設;而“山中眷屬空梅鶴”又是虛設,“滿目斜陽”則是實見。虛實相間,筆致空靈?!靶标柶嗬洹奔仁呛嫱泄律降墓录爬淝澹质屈c明詞人及其詩友游覽孤山的時間,一筆二用,運思甚巧。
詞寫林逋身后寂寞、環境冷清,是為下文張本。林逋身后無知音,今日“我”輩來游,理應修復古跡,光復人文,建立林逋祠堂,并種梅畜鶴,以期后之來者有以憑吊。故詞寫“斜陽凄冷”后,用“君試省”一祈使句喚起同人深思:自林逋之卒(1028年)至今(清道光初,1821年左右)雖已七百余年,故址遺跡雖然被萋萋衰草所遮沒,但仍斑斑可認。今日我等重來,系舟孤山之下,理應修一祠堂,藉以紀念和靖?!耙唤翘順恰比浼o同人的設想建議,即詞序所謂“議建和靖祠,并補梅鶴”:在二面臨水之處,添建一樓,并先種上幾株梅花,好讓游人憑吊?!笆栌啊?,指梅花,借用林逋寫梅花的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上闋紀景紀事,下闋則紀情紀感?!伴e身世,仕隱都難自定”,既是寫林逋,又是詞人自況。據《宋史·林逋傳》說林逋“弗趨榮利”,他的隱居不仕是自我的選擇,范仲淹贈林逋詩說“巢由不愿仕,堯舜豈遺人”,即是此意。林逋本是“不愿仕”,而詞人卻說“仕隱都難自定”,實寄寓著自我的不平與憤懣。世道黑暗,自我的命運不能自己主宰,人生道路無法由自我抉擇,故說“不如沉醉無醒”,在醉鄉中忘卻現實人生,忘卻精神的痛苦。這種“沉醉無醒”是中國古代封建知識分子、士大夫的典型心態。遇到人生挫折,遭受打擊迫害,他們不是去與異己的力量抗爭、拚搏,不是積極地行動、進取,去實現自我的人生理想、人生價值,而是逃避尖銳的矛盾沖突,或象陶淵明、林逋一樣隱居山林,或象阮籍等人一樣逃入醉鄉。他們獨善其身、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固然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沉醉無醒”的消極人生態度卻是應該否定的。詞人說“仕隱都難自定”,實質上是說“仕”很難自定,“隱”終歸還是可以的.因而他“有愿”“買山”,結廬歸隱,并“指西湖為證”,向林逋先生發誓,決心效法他歸隱林泉,忘卻世事。這是正直的封建士大夫們最后不得已的歸屬。他們并不甘心歸隱,但又無可奈何,滿腔憂憤,只能“憑空歌嘯”,在大自然中宣泄內心的郁悶。“夢尋雪嶺”,想象日后孤山梅花盛開,猶如雪嶺,遍地白花,暗香撲鼻。到那時再“飛步登臨,憑空歌嘯”,以抒胸中的豪情逸興?!帮w步”、“歌嘯”這兩個速度和力度感很強的動作性細節,傳神地寫出主體內心激蕩難平的心緒?!霸孪滤纳綉保瑫r空境界寥闊,而且極富于聲響效果.讀來余音裊裊,不絕于耳。
本詞筆法輕靈活潑,紀事寫景抒情。似全然不被格律所束縛,寫來毫不費力,毫不凝滯。作者時而用祈使句引人沉思,時而以陳述句記敘同人的倡議,時或以獨白和對話的方式寫自我的心愿。詞中幾個動作的描繪,如“笑指”、“飛步”、“憑空歌嘯”,不僅使抒情主人公形象躍然紙上,也使詞的藝術境界跳躍、動蕩。歌聲、語聲回蕩四山之間,也回蕩于讀者耳畔。
詞不僅富于動態美,還體現出一種抑揚之美。開篇氣氛低沉“凄冷”,結尾軒昂振奮。先抑后揚,詞情變化。不過,本詞也并非完璧無瑕。由于一任主體情思的自由抒發,不免詞意有所重復,如下闋“高處憑”、“登臨”、“憑空”,語意近似,雖然含意各有側重,但在本來有限的篇幅中,語句重復,必然影響到思想情感的容量。
上一篇:《袁棠·買陂塘》原文賞析
下一篇:《盛昱·八聲甘州》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