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雅小雅谷風之什·北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①偕偕士子,朝夕從事。②
王事靡盬,憂我父母。③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④率土之濱,莫非王臣。⑤
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⑥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⑦嘉我未老,鮮我方將。⑧
旅力方剛,經營四方。⑨
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⑩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11)
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勞。(12)或棲遲偃仰,或王事鞅掌。(13)
或湛樂飲酒,或慘慘畏咎。(14)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15)
【注釋】 ①陟(zhi至):登。言:語助詞。杞:枸杞。②偕偕:身體強壯的樣子。士子:作者自稱。從事:為國王辦事。③靡盬(gu古):沒有止息。④溥:通“普”。⑤率:循,沿著。濱:水邊,借指邊界。⑥賢:多。⑦彭彭:強壯有力的樣子。傍傍:奔走不得止息的樣子。⑧嘉:夸獎。鮮:善,這里引申為稱贊。將:強壯。⑨旅:通“膂”。旅力,體力。⑩或:有的人,下同。燕燕:安逸舒適的樣子。盡瘁:不留余力。(11)偃:臥。已:停止。(12)叫號:痛苦呼號。慘慘;憂慮不安。劬勞:辛苦勞累。(13)棲遲:游息。偃仰:安居。鞅掌:忙忙碌碌。(14)湛(dan擔)樂:過度享樂。咎:災禍。(15)風議:諷刺議論。風,通“諷”。
【譯文】 登上北山頂,我把枸杞采。士子身強力壯,從早到晚忙碌。君王差遣無止休,父母為我日夜擔憂。普天之下,哪片不是君王的土地;四海之內,哪個不是君王的臣仆。大夫執政不公平,給我的差事特別苦。四馬駕車向前走,王事紛紛沒個頭。說什么我正年輕。身體健壯有才能;說什么年富力強,應該奔走四方。有的人居家中安逸享受,有的人為國事爛額焦頭。有的人吃喝完高枕無憂,有的人在驛路日夜奔走。有的人不了解民間疾苦,有的人憂王事累斷筋骨。有的人悠閑自得享清福,有的人為國家操勞忙碌。有的人貪口飲酒作樂,有的人整日里擔心災禍。有的人出入自由冷嘲熱諷,有的人手不停樣樣都做。
【集評】 清·姚際恒:“‘或’字作十二迭,奇。末處無收結,尤奇。”(《詩經通論》卷十一)
清·方玉潤:“幽王之時,役賦不均,豈獨一士受其害?然此詩則實士者之作無疑。前三章皆言一己獨勞之故,尚屬臣子分所應為,故不敢怨。末乃勞逸對舉,兩兩相形,一直到底,不言怨而怨自深矣。此詩人善于立言處,固不徒以無數或字見局陣之奇也。”
又:“歸重獨勞,是一篇之主。末乃以勞逸對言,兩兩相形,愈覺難堪。”(《詩經原始》卷十一)
清·沈德潛:“《鴟鸮》詩連下十‘予’字,《蓼莪》詩連下九‘我’字,《北山》詩連下十二‘或’字。情至,不覺音之繁,辭之復也。后昌黎《南山》用《北山》之體而張大之,下五十‘或’字,然情不深而侈其辭,只是漢賦體段。”(《說詩晬語》卷上)
清·傅恒、孫嘉淦等:“或安居于家,或盡瘁于國。或高臥于床,或奔走于道。則勞樂大懸殊矣。此不均之實也。或耳不聞征發之聲,或面帶憂苦之狀。或退食從容而俯仰作態,或經理煩劇而倉卒失容,極言不均之致也。不止勞逸不均而已。或湛樂飲酒,則是既已逸矣,且深知逸之無妨,故愈耽于逸也。或慘慘畏咎,則是勞無功矣,且恐因勞而得過,反不如不勞也。或出入風議,則己不任勞,而轉持勞者之短長。或靡事不為,則是勤勞王事之外,又畏風議之口而周旋彌縫之也。此則不均之大害,而不敢詳言之矣。”(《詩義折中》卷十四)
【總案】 《孟子》嘗論此詩,以為是寫勞于王事而不得養父母。《詩序》亦以為“大夫刺幽王也,役使不均,己勞于從事,而不得養其父母焉。”后儒無異說。清姚際恒始認為本詩是士所作,用以諷刺執政大夫的不均。我們認為,姚說較為符合實際,周代統治階層內部等級森嚴,士為下層。朝夕從事而不得閑的士,看到高層統治者整日飲酒享樂,對比自己的經營四方,唱出了這首憤憤不平的詩歌。全詩排用了六個對比的句子,十二個“或”字,集中反映了士與大夫的勞役不均,苦樂不同,使之形成鮮明的對照,充分表現了統治階層內部的矛盾。
上一篇:詩經《國風·衛風·伯兮》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國風·邶風·北門》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