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方孝孺
舉世皆宗李杜詩, 不知李杜更宗誰?
能探風雅無窮意, 始是乾坤絕妙詞。
這是一首通俗易懂、立意警醒的七絕佳作,在有限的框架里,闡述了一個具有永恒意義的哲理。
一、二句,巧妙設問。作者沒有開門見山地點明詩旨,而是陳述了一個詩壇現象:唐宋以來,歷代詩人如醉如癡地尊崇李白、杜甫,稱其為“詩仙”、“詩圣”,視其創作成就為高不可及的頂峰。針對這一人人習以為常的現象,作者突發一同:你們如此尊崇李、杜,那么李、杜又尊崇誰呢?這一反詰,字字千鈞,發聾振聵,令人震驚!李白的詩作“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嘯傲凌滄洲”,題材豐富、多變,行文不拘一格;杜甫自稱“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這說明李、杜創作本無固定模式,既繼承了前代詩歌的遺產,又有巨大的創新和發展。而世人盲目崇拜李、杜,只見皮毛,未見精髓,實在可悲可嘆!這釜底抽薪地一問,暗含諷意,把“舉世皆宗”現象的致命弱點反襯出來,答案也不言自明。
三、四句,作者宕開筆勢,道出新見:詩歌創作,海闊天空,無窮無盡,為詩者不僅要從李、杜等前輩詩人的藝術遺產中汲取營養,更要大膽探索,務求創新,這樣才可能揮灑出名篇佳制,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在作者的審美境界中,中國古代詩歌猶如連綿不絕的群峰,李、杜只是其中兩座峭拔、雄偉的山巒,而更奇險、秀麗的山峰,還有待后輩詩人探求、攀援。
這首詩題為《談詩》,卻已遠遠超出詩論的范疇,涉及到廣義的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沒有繼承,人類是無法發展的,但是失去創新的、墨守成規的繼承,只是一種低級重復,毫不足取。尊崇前人,師法前人,絕非作繭自縛,而是站在巨人的肩頭,超越和發展。這種思想并非方孝孺首創,韓愈在《師說》中說過:“圣人無常師……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韓、方思想是一脈相承的。以后,清人趙翼的《論詩絕句》:“李杜詩篇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又對這種觀點作了更新的闡發。
上一篇:《調張籍·唐·韓愈》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賀新郎 九日·宋·劉克莊》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