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唐風·鴇羽》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肅肅鴇羽,集于苞栩。①王事靡盬,不能藝稷黍。②
父母何怙?③悠悠蒼天,曷其有所! ④
肅肅鴇翼,集于苞棘。⑤王事靡盬,不能藝黍稷。
父母何食?悠悠蒼天,曷其有極!⑥
肅肅鴇行,集于苞桑。⑦王事靡盬,不能藝稻粱。
父母何嘗?⑧悠悠蒼天,曷其有常!
【注釋】 ①肅肅:鳥翅扇動的聲音。鴇(bao 寶):鳥名,或稱野雁。似雁而大,無后趾,不能久棲樹上。集:鳥類棲息樹上。苞:草木叢生貌。栩(xu 許):柞櫟樹。②王事:泛指官府徭役。靡:無,沒有。盬(gu 鼓):止息,閑暇。藝:種植。稷、黍:谷物名。泛指莊稼。③怙(hu 戶):依靠。④曷(he 何):何。所:居所。⑤翼:翅膀。棘:酸棗樹。⑥極:終止,盡。⑦行(hang 杭):鳥翮。⑧嘗:吃東西。⑨常:正常。指正常的生活。
【譯文】 野雁振翅肅肅聲,落在柞樹叢林中。官府徭役無盡頭,莊稼如何種得成!父母饑餓誰養供?蒼天啊蒼天睜開眼,何處能夠把我容?
野雁振翅肅肅響,落在酸棗樹林上。官府徭役無盡頭,莊稼如何種得上!父母饑餓吃啥糧?蒼天啊蒼天睜開眼,何時才能返故鄉? 野雁振翅聲肅肅,落在桑樹叢林里。官府徭役無盡頭,稻粱如何來種植。父母饑餓誰送食?蒼天啊蒼天睜開眼,哪天才能回復好日子?
【集評】 《毛詩序》:“《鴇羽》,刺時也。昭公之后,大亂五世,君子下從征役,不得養其父母,而作是詩也。”(《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卷七)
唐·孔穎達:“三章皆上二句言君子從征役之苦,下五句恨不得供養父母之辭。”(《毛詩正義》卷六)
宋·王安石:“始曰鴇羽,中曰鴇翼,卒曰鴇行。始曰稷黍,中曰黍稷,卒曰稻粱。始曰何怙,中曰何食,卒曰何嘗。始曰有所,中曰有極,卒曰有常。皆從而為之說,以為中甚于始,終甚于中。”(《詩義》卷六)
宋·朱熹:“民從征役而不得養其父母,故作此詩。言鴇之性不樹止,而今乃飛集于苞栩之上,如民之性本不便于勞苦,今乃久從征役,而不得耕田以供子職也。”(《詩集傳》卷六)
清·方玉潤:“始則痛居處之無定,繼則念征役之何極,終則恨舊業之難復。民情至此,咨怨極矣。”(《詩經原始》卷六)
【總案】 《毛詩序》云“刺時”之作,是。唯《序》云作者為“下從征役”的“君子”,當不敢茍同。君子非勞力之人,有乖詩意,當系徭夫役人征役思親之詩。晉自昭公以后,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晉侯緡,五世大亂,戰火遍地,農民多被官府抓去服役,拋家舍業,田隴荒蕪,無人稼穡。而堂上雙親年老多病,饑寒無依。役夫征人,倦于王事,思念故園,愧心于親老,悲苦無告,不禁呼天搶地,對罪惡的黑暗社會提出了血的控訴。全詩感情強烈,回環往復,無窮孤憤,傾瀉而出,讀之令人聲淚俱下。
上一篇:詩經《頌·周頌·閔予小子之什·般》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國風·衛風·伯兮》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