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章炳麟·獄中聞沈禹希見殺》原文賞析
不見沈生久,江湖知隱淪。蕭蕭悲壯士,今在易京門。魑魅羞爭焰,文章總斷魂。中陰當待我,南北幾新墳。
《獄中聞沈禹希見 (即“被”) 殺》寫于前面那首 《獄中贈鄒容》之后十余天,即光緒二十九年(1903)六月十二日。沈禹希名沈藎(jin),原名克誠,字愚溪,又作禹希,湖南善化人。1889年戊戌政變失敗后,他在上海組織正氣會(后改名為自立會),從事革命活動。任維新派的自立軍右軍統(tǒng)領,與自立軍實際領袖唐才常感情非常好。唐才常在武漢起義失敗遇難后,沈禹希密潛回北京進行革命活動。1903年4月,他偵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和帝俄政府簽訂了七條賣國密約,立即在日本報刊上將它公布于天下,給了清政府沉重的打擊。三個月后,他被叛徒吳式釗等出賣,清政府以唐才常同黨的罪名將他逮捕,兇殘的慈禧太后親令將他“捶斃”。7月13日,沈禹希被連續(xù)杖擊兩小時而慘死在刑部獄中。當消息輾轉(zhuǎn)傳到章炳麟、鄒容耳中時,身在獄中的他們悲憤交加,馬上寫了悼詩追念這位可敬的烈士。
祭吊亡友,自然沉痛。但這沉痛的程度,只有我們知道了詩人的處境,才會有更深切的體會。章炳麟和鄒容在獄中被迫從事苦役,經(jīng)常遭到獄卒毒打。他們還多次被捆綁起來,胸膛被錐子刺,手指被桎梏鉗,被折磨得昏死過去,再用冷水給沖醒。章炳麟是位文弱的學者,但他奮不顧身、赤手空拳同揮舞警棍的獄卒格斗。他時刻準備為推翻清政府封建專制統(tǒng)治獻出自己的生命。這樣的人在這種處境下所作的悼詩,當然化進了他全部的愛憎、血肉以至生命,所以格外哀痛慘烈,悲壯豪邁。
詩的開頭,身陷魔窟而與世隔絕,還時時掛念戰(zhàn)友行蹤消息的作者,深情地說: “不見沈生久。”這許久以來,他無論去了何方,都不會中止革命,放棄斗爭。“江湖知隱淪”,他浪跡江湖,混入人群,幽隱沉淪于社會底層,隱姓埋名,繼續(xù)為革命拼搏戰(zhàn)斗。多少信任、多少敬佩在一個“知”字里,在看似平淡無奇的詩句中悄然溢出,感人肺腑。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戰(zhàn)國末年衛(wèi)人荊軻為燕太子丹行刺秦王,易水餞別,“凌厲越萬里”、“飛蓋入秦廷”之前的絕唱,千百年來不知令多少志士為之動容。章炳麟用“蕭蕭悲壯士”暗示沈禹希的壯舉一如荊軻,是抱定了犧牲的決心,“心知去不歸”的。沈禹希去哪里了?去的正是清王朝的老巢——北京。為了表現(xiàn)出不承認清朝的正統(tǒng)地位,詩人以極大的蔑視說他“今在易京門”。用漢末軍閥孫瓚坐鎮(zhèn)易縣,以人力筑起高高土臺(這就叫“京”)的“易京”代指北京。這兩句詩的字面點到了荊軻訣別歌詞中的“蕭蕭”、“壯士”和易水的“易”等字詞,而沈禹希在北京壯烈就義的情形與荊軻義舉也十分相近,更兼化用原詩那肅殺悲涼高昂雄壯的氛圍,使詩人的感情得到含蓄貼切、執(zhí)著深沉的傳達。
“魑魅(chi mei山中害人的怪物)羞爭焰”,意為羞于跟魑魅爭光。晉朝名士嵇康一日在燈下彈琴,忽有一個身長丈余,著黑衣革帶的怪物到他燈下來。他盯住此物看一陣,就吹滅了燈,說:“羞與魑魅爭光!”沈禹希視清朝統(tǒng)治者為吃人的魑魅魍魎,而不愿與他們共存。“文章總斷魂”,讀沈禹希的遺作,想到他的精神永存,更覺音容宛在,怎不使人傷心痛楚,動魄驚魂。
“中陰(佛教語:指人死到投胎前這段時間)當待我,南北幾新墳。”這兩句沉痛呼喚沈禹希去之不遠的英魂,你稍稍等我一等,我不久當?shù)街嘘幣c你同行。在那北邊的新墳中,你已然長眠,南邊即將壘起的新墳就是我的!生則共同戰(zhàn)斗,被敵人殺害之后也要挽手同行。這是詩人與被悼念者的生死情誼,也是犧牲自己的思想準備和矢志不渝的決心。
全詩格調(diào)悲憤而昂揚,凜然正氣溢于言表。章炳麟寫完這首詩,鄒容馬上步其原韻和詩一首,這便是《和西狩(章炳麟的署名) 〈獄中聞沈禹希見殺〉》:“中原久陸沉,英雄生隱淪。舉世呼不應,挾眼懸京門。一瞑負多疚,長歌招國魂。頭顱當自撫,誰為墨新墳。”同樣表現(xiàn)了至死不渝的革命勇氣和獻身革命的壯烈襟懷,以及一種孤寂感傷的情緒,令人無限感嘆。這是真實的獻身,那荒草漫漫的烈士墓乃是真正的豐碑!
上一篇:古詩《梁有譽·燕京感懷》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王士禛·瓜洲渡》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