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戲劇《炭楊梓》鑒賞
《豫讓吞炭》全名《忠義士豫讓吞炭》,主要寫家臣豫讓忠于主子的故事。
春秋時晉國六卿中的智伯,在滅了范氏中行氏二家之后,企圖將韓趙魏三家一發并吞,廢了晉侯,使西晉土宇,皆歸于己。他打算先禮后兵,派家臣絺疵請來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在蘭臺赴宴,席間向三子求地,魏桓子、韓康子欲縱其欲而答應獻地,只有趙襄子拒絕獻地,離席而去。智伯非常惱怒,要與魏、韓合力擊趙。家臣豫讓聞訊,勸智伯不可攻趙; “主公,今上有周朝天子,不尊王命,無故索地,與咱是人情,不與是正理” ,“與咱的不是怕我,不與咱的也不是慢我” ,“今日無故稱兵,大不祥也” 。智伯不但不聽勸告,反命左右“叉出豫讓” 。豫讓心想:“古者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 諸侯有諍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 大夫有諍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 父有諍子,則身不陷于不義。今我主人陷于不義,豈可自取安逸” ? 中國傳統道德以忠為美,豫讓正是如此。他抱著“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 的決心,再次力諫。智伯命令左右把豫讓推出斬首,魏桓子、韓康子竭力相勸,豫讓方免一死。豫讓一方面感謝主公不殺之恩,同時再次提醒智伯: “不聽豫讓之言,后悔之晚也” 。他也抱定在智伯臨危時以死報主的決心。
趙襄子因力寡兵弱而出走晉陽,緊閉城門不出; 智伯同魏桓子、韓康子在城外命軍士筑起大堤,引水圍灌城里,眼看滿城生靈,有盡為魚鱉的危險。趙襄子派張孟談暗暗出城,以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服韓、魏二子反戈智伯。韓、魏二子也在私下談論智伯滅趙之后,勢必禍及于己,不如將計就計,決開堤口,引汾水灌安邑,絳水灌平陽,使智伯軍不戰自亂,然后領兵掩擊。恰好這些話被張孟談聽見,兩下一拍即合。由于趙襄子與韓、魏二子內外夾擊,智伯戰敗被擒。趙襄子命將“虐焰薰天,神人共怒” 的智伯斬首,將其首骨漆作飲器。
智伯的家臣締疵曾勸智伯防備韓魏二子反戈,智伯不僅不聽,反將其言告訴韓魏。今智伯被滅,絺疵便逃避他國,待時而動。曾經冒死勸諫智伯不要發兵攻趙的豫讓卻采取了和絺疵完全不同的態度,誓死為智伯報仇。他的信條是: “某既為人臣,受人之祿,敢私其身! ”他持匕首藏入趙氏后園廁房,欲刺被擒。趙襄子想收買他給自己做家臣,他卻“一片為主膽似秋霜烈日,覷那做官心似野草閑花” 。趙襄子見他忠義,放他自便。豫讓又漆身為癩,吞炭而啞,且裝風魔。締疵勸他不必自苦如此; “你欲報仇,誰其知之?”他說自己為主報仇圖的是“為主忘身” 、“為臣盡忠” ; 絺疵說: “豈不聞順天者昌,逆天者亡,趙氏既昌,合當順人應天,不宜苦苦直要報仇” ;他堅持事主一心,雖知所為極難,“然且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后世之為人臣懷二心者” 。他二次潛入橋下行刺,又被趙襄子抓獲,從形體識得他是豫讓。他以實相告,并不隱諱。趙襄子問他: “你曾事范氏中行氏,智伯滅了他二家,你不報仇。今日如何卻為智伯報仇?”他說:“范氏中行氏以常人待我,我故以常人待之: 智伯以國士待我,我故以國士報之。”他請求趙襄子脫下衣服,趙襄子即脫衣與他,他拔劍將趙襄子衣服剁為碎片,聲言“剁了你這衣服,就和殺了你一般,死亦無恨。” 趙襄子說: “你也是個義士。你今既剁了我衣服,報了主仇,你今替我為臣,富貴共之。” 他回答說:“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己者容” ,“豫讓蒙俺主君知愛,超出流輩,今日安忍背主事仇! ”最后自刎身亡。趙襄子為旌表其忠義,勸化風俗,以禮葬之,并要奏過晉侯,追封官爵。
此劇主要頌揚的是豫讓身上體現的中國傳統的封建的忠義道德觀。
上一篇:元戲劇《諫楊梓·承明殿霍光鬼諫》鑒賞
下一篇:元戲劇《老楊梓·功臣宴敬德不伏老》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