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研究《七律》
長 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創作背景】
由于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領導,我中央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第五次大“圍剿”,被迫退出根據地,實行戰略轉移。除陜北外,其他各革命根據地的紅軍也先后撤離。1934年8月,紅六軍團從湘贛根據地開始長征。10月,到達黔東根據地,與紅二軍團會合。同月,中央紅軍主力從福建長汀、寧化和江西瑞金、雩都(今于都)等地出發長征。長征初期,“左”傾機會主義者實行逃跑主義,中央紅軍繼續遭到嚴重損失。1935年1月遵義會議后,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的指引下,中央紅軍才開始由被動轉為主動,四渡赤水,擺脫了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隨后,又順利通過四川大涼山彝族地區,強渡大渡河,翻越夾金山,于6月13日到達懋功(今四川小金)。同年3月,紅四方面軍自川陜根據地開始長征,于6月8日先抵懋功。兩軍在懋功會合后,中央紅軍恢復了一方面軍的稱號,與四方面軍共同北上,跨雪山,過草地,于9月上旬進至四川巴西、包座、阿坎地區。此后,張國燾推行退卻逃跑路線,強令紅四方面軍以及紅一方面軍的第五軍、第三十二軍南下。黨中央和毛澤東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進行了嚴肅的斗爭,堅持北上抗日的方針,率領由紅一方面軍第一軍、第三軍和軍委縱隊組成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繼續北進,攻占臘子口,突破國民黨軍隊在渭水、西(安)蘭(州)大道設置的封鎖線,于同年10月勝利到達陜北根據地,旋與紅十五軍團(由陜北紅軍和1934年11月自鄂豫皖根據地開始長征、先期到達陜北的紅二十五軍組成)會師,組成新的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等南下后,苦戰半年,未能立足,被迫于1936年2月退向西康甘孜(今屬四川)地區。1935年11月,紅二、六軍團自湘鄂川黔根據地開始長征,1936年6月到達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合。會合后,紅二、六軍團等組成紅二方面軍。經過與張國燾錯誤路線的堅決斗爭,紅二、四方面軍攜手北上,于10日到達甘肅會寧,和紅一方面軍會師。至此,長征取得了最后的勝利。1935年12月,毛澤東在陜北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重要報告,報告中說:“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么?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二萬余里,縱橫十一個省。請問歷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么?沒有,從來沒有的。長征又是宣言書。它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帝國主義者和他們的走狗蔣介石等輩則是完全無用的。長征宣告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圍追堵截的破產。長征又是宣傳隊。它向十一個省內大約兩萬萬人民宣布,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不因此一舉,那么廣大的民眾怎會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還有紅軍這樣一篇大道理呢?長征又是播種機。它散布了許多種子在十一個省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獲的。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本篇作于黨中央暨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行將完成長征、到達陜北的最后一段征途中。
【注釋】
〔七律〕七言律詩的簡稱。律詩是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一類詩體,格律嚴整,故名。七律是律詩的一種。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兩句一聯,偶句押韻。首句亦多入韻。中間兩聯,一般須對仗。全首限用同一部平聲韻。
〔萬水句〕萬水千山,唐代賈島《送耿處士》詩曰:“萬水千山路。”等閑,平常。
〔五嶺句〕五嶺,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等五嶺的總稱。一說,有揭陽而無都龐。在江西、湖南、廣東、廣西等省區的邊境。一般海拔在1000米以上。1934年10月至11月,中央紅軍長征初期,是沿著五嶺山脈的北麓向西挺進。逶迤,形容蜿蜒曲折、連綿不斷。騰細浪,謂五嶺山脈在紅軍看來只是奔跳著的細小波浪。
〔烏蒙句〕烏蒙,山名。山在云南東北部、貴州西部,東北——西南走向,海拔2300米左右。1935年4月,中央紅軍曾過此山。磅礴,形容氣勢雄偉。走泥丸,《漢書》卷四五《蒯通傳》曰:“猶如坂上走丸也。”本來是說山坡上滾動彈丸,比喻順勢便易;這里指烏蒙山在紅軍的眼里不過像腳下滾動著的小泥球一般。
〔金沙句〕金沙,江名。即長江上游自青海玉樹巴塘河口至四川宜賓的那一段,長2308公里。拍,拍打。云崖,高聳入云的山崖。1935年5月3日,中央紅軍干部團在云南祿勸絞車渡偷渡金沙江,全殲對岸守敵。中央紅軍大部僅依靠七只小船,經九天九夜,從此處渡過江去,將尾追之敵拋在南岸,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圍殲我中央紅軍于川、滇、黔邊境的狂妄計劃。
〔大渡句〕大渡,河名。在四川西部。主流西源麻爾柯河出自青海、四川邊境的果洛山,東源梭磨河出自四川西北部的紅原,兩源匯合后稱大金川。至四川西部的丹巴納小金川后始稱大渡河。至四川南部的樂山納青衣江后流入岷江。長909公里,沿途多峽谷,水流湍急。清同治二年(1863),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所部西征至此河邊,遭清軍圍困,全軍覆沒。橋,指橫跨大渡河上的瀘定橋。長約100米,由十三根鐵鏈組成,兩邊各兩根為橋欄,底部并排九根為橋面,鋪有木板。橋東端即四川瀘定城西門。鐵索,鐵鏈。1935年5月29日,紅一軍團二師四團經過一晝夜二百四十華里的急行軍,占領了瀘定橋西岸橋頭。當時橋東有國民黨川軍把守,橋板已全部被拆除。由該團一營二連二十二名勇士組成的突擊隊,冒著敵軍的槍林彈雨,攀踏著懸空的鐵索,沖向對岸,攻下了橋頭堡。后續部隊迅速跟進,奪取了瀘定城。后數日內,中央紅軍主力部隊即從此橋越過了大渡河,打破了蔣介石妄想使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被圍殲于大渡河南的如意算盤。
〔更喜句〕岷山,在四川北部,綿延于四川、甘肅兩省邊境。是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岷江與嘉陵江的發源地。海拔4000米左右。高峰終年積雪。人跡罕至。千里雪,唐太宗李世民《飲馬長城窟行》詩曰:“陰山千里雪。”
〔三軍句〕三軍,周代制度,天子設六軍,諸侯大國設三軍,如晉國有上、中、下三軍,楚國有左、中、右三軍,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又或以步、車、騎為三軍,見漢代人偽托周代呂尚而作的《六韜》卷六《犬韜·戰軍》篇。現代則以陸、海、空為三軍。亦用作軍隊的通稱。毛澤東1958年12月21日批注道:“三軍:紅軍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不是海陸空三軍,也不是晉國所說的上軍、中軍、下軍的三軍。”然而,他作此詩時,紅二、六軍團(即后來的紅二方面軍)尚在湘鄂川黔根據地,未開始長征;紅四方面軍等已被張國燾強令南下川康邊境:這兩支部隊遲至1936年7月方越過岷山山脈。因此,這里所謂“三軍”,仍以釋作中央紅軍全軍為宜。作者批注云云,系二十多年后的追記,容或與最初創作時的辭意有所出入。盡,都。開顏,謂歡笑。1935年6月,中央紅軍翻越了四川境內屬于岷山山脈的夾金山、夢筆山等雪山。8月,過草地。9月,突破甘肅迭部西北岷山山脈迭山間有國民黨軍重兵扼守的天險臘子口,走上了通往陜北根據地的勝利之路。以上二句紀此,謂更令人欣喜的是,中央紅軍全軍越過了積雪千里的岷山,人人都笑逐顏開。
【押韻格式】
本篇韻腳分別是“難”、“閑”、“丸”、“寒”、“顏”。按詩韻,“難”、“丸”、“寒”三字屬上平聲“十四寒”,“閑”、“顏”二字則屬上平聲“十五刪”,本不在同一韻部。這里是從寬用韻,鄰部通葉;也可以說是用今韻取葉。
【修改情況及異文】
本篇未定稿,抗日戰爭初期上海某報曾予披露,1942年8月1日我蘇北抗日根據地《淮海報》據以轉截,文本如下:“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似等閑。五嶺蒼茫翻細浪,烏梁滂沱走泥丸。金沙拍岸懸崖暖,大渡橋橫鐵鎖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1949年8月1日上海《解放日報》亦刊載過一種文本:“紅軍不怕遠征難,萬山千水只等閑。五嶺逶迤翻細浪,烏蒙滂薄走泥丸。金沙浪拍懸崖暖,大渡橋橫鐵鎖寒。且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這兩種文本,雖不免有傳抄或排字方面的某些訛誤,但也反映了毛澤東此詩原始創作和修改過程中的一些實際情況。1957年1月《詩刊》創刊號上刊出了經毛澤東同意發表的定稿,即為現在這樣。毛澤東1958年12月21日批注中,對此詩的一處修改作了特別的說明:“水拍:改浪拍。這是一位不相識的朋友建議如此改的。他說不要一篇內有兩個浪字,是可以的。”這位“不相識的朋友”是山西大學歷史系教授羅元貞先生。他于1952年1月寫信給毛澤東,提出這條修改意見,毛澤東欣然加以采納。
另據毛澤東1962年4月20日手書此詩墨跡,第五句又作“金沙水拍云巖暖”。據手書別件未署日期者,第五句又作“金沙浪拍懸巖暖”,第七句又作“最喜岷山千里雪”。
【鑒賞】
萬里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偉大壯舉。《七律·長征》是詩歌創作史上不朽的詩篇。
56個字,負載著長征路上的千種艱難險阻,飽含著中國共產黨的萬般豪情壯志。它是中國革命的壯麗史詩,也是中國詩歌寶庫中的璀璨明珠。無論對革命史而言,抑或對詩歌史而論,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首聯開門見山贊美了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詩的藝術基調。它是全詩精神的開端,也是全詩意境的結穴。“不怕”二字是全詩的詩眼,“只等閑”強化、重申了“不怕”;“遠征難”包舉了這一段非凡的歷史過程,“萬水千山”則概寫了“難”的內外蘊含。這一聯如高山墜石,滾滾而下,牽動著全篇,也籠罩著全詩。“只等閑”舉重若輕,顯示了詩人視自然之敵如梯米,玩社會之敵于股掌的統帥風度。“只”加強了堅定的語氣,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它對紅軍蔑視困難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強調,表現了紅軍在刀劍叢中從容不迫,應付自如,無往不勇的鐵軍風貌。首聯是全篇的總領,以下三聯則緊扣首聯展開。
從首聯開始,全詩就展開了兩條思維線,構造了兩個時空域。一個是客觀的、現實的:“遠征難”,有“萬水千山”之多之險;一個是主觀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閑”。這樣就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反襯,熔鑄了全詩浩大的物理空間和壯闊的心理空間,奠定了全詩雄渾博大的基調。
頷聯、頸聯四句分別從山和水兩方面寫紅軍對困難的戰勝。它是承上文“千山”和“萬水”而來。詩人按照紅軍長征的路線,選取了四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地理名稱,它們都是著名的天險,高度地概括了紅軍長征途中的“萬水千山”。在毛澤東詩詞中,有很多處直書地理名稱,且大多是用來表示行軍的路線。例如《清平樂·蔣桂戰爭》有“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蝶戀花·從汀洲向長沙》有“百萬工農齊踴躍,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等等。這些都是工農紅軍軍事活動的真實記錄。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毛澤東詩詞是怎樣與中國革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與其他詩詞相比,以地名入詩的作法在本篇更為集中,所顯示的空間距離也更大。尤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舉的四句詞,要強調的是紅軍行軍速度迅猛,氣勢不可阻擋,紅軍在畫面中具有強烈的流動感;而在本詩中,詩人則是圍繞“紅軍不怕遠征難”這中心思想展開,強調紅軍對困難的蔑視,是紅軍指戰員內心世界的呈現,所以其描寫紅軍是隱態的,借山水來反襯紅軍的壯舉。“騰”、“走”兩個動詞使山化靜為動,是紅軍精神的外顯。一般說來,以地名入詩很難,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現敗筆。但毛澤東卻運用得很成功,這不僅是他具備挫萬物于筆端的詩才,更具備吐滂沛乎寸心的詩情。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一聯是寫山,也是寫紅軍對山的征服。五嶺、烏蒙本是客觀的存在物,但當它進入詩人的視野,也就成了審美的對象。所以,它不再是單純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對象。“逶迤”、“磅礴”極言山之高大綿亙,這是紅軍也是詩人眼前的山;“細浪”、“泥丸”極言山之渺小瑣細,這是紅軍也是詩人心中的山。極大和極小正是詩人(當然也是紅軍)對山的感知。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說得愈大,愈見紅軍遠征之難;說得愈小,愈見紅軍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紅軍對困難的蔑視。通過兩組極大與極小的對立關系,詩人充分地表現了紅軍的頑強豪邁的英雄氣概。從藝術手法上說,這是夸張和對比。寫山是明線,寫紅軍是暗線。動靜結合,明暗結合,反襯對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一聯,是寫水,也是寫紅軍對水的征服。紅軍渡過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長征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金沙江寬闊而湍急,蔣介石夢想利用這一天險圍殲紅軍于川、滇、黔邊境。1935年5月紅軍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數十萬敵人圍追堵擊的圈子,取得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劉伯承《回顧長征》)。如果說巧渡金沙江是紅軍戰略戰術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戰斗,那么強渡大渡河則是紅軍表現最勇敢、最頑強的一次戰斗。大渡河的險惡也不亞于金沙江,且有敵人重兵把守。狡猾的敵人還拆掉河上瀘定橋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鐵索。但是英勇的紅軍硬是冒著敵人密集的槍彈闖過了大渡河,粉碎了蔣介石企圖使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陰謀。所以,這兩句所寫的戰斗都是具有典型意義的。“五嶺”、“烏蒙”兩句通過紅軍的主觀感受直接表現紅軍的英勇氣概,這兩句則是通過寫景來記事,通過記事來表現紅軍的英雄事跡。
頸聯中的“暖”和“寒”這一對反義詞,是詩人精心設置的兩個感情穴位。它是人們常用的通感、移情修辭法。“暖”字溫馨喜悅,表現的是戰勝困難的歡快;“寒”字冷峻嚴酷,傳遞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兩個形容詞是精神的聚變,又是感情的裂變,含不盡之意于其中,顯無窮之趣于其外,搖曳生姿,起伏得序,張弛有致。
尾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是對首聯的回應。開端言“不怕”,結尾言“更喜”,強化了主題,升華了詩旨。“更喜”承上文而來,也是對上文的感情收束。紅軍過五嶺,越烏蒙,渡金沙,搶大渡,從敵人的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現在,紅軍又翻岷山,進陜北,勝利大會師已為時不遠,戰略大轉移的目的已基本實現。與前面的種種喜悅相比,它自然更勝一籌。“盡開顏”寫三軍的歡笑,這是最后勝利即將到來時的歡笑。以此作結,遂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凸現。
“長征”是個大題目。這首詩大氣磅礴,筆力雄健,對“長征”的全貌進行了充分的概括,它不僅勾勒了“長征”的全部歷程,而且充分地表現了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表現了詩人對這一精神高度的贊美和歌頌。它是當之無愧的中國革命的史詩。它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藝術結構也嚴謹工整。全詩先總述“紅軍不怕遠征難”,接著圍繞“千山”和“萬水”分別展開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最后又在對革命征程和展望中收攏筆墨。“長征”又是一個大舞臺。它顯示了中國人民在革命斗爭中的精神風貌,也昭示著中華民族在振興祖國中的必勝信念。《七律·長征》成了中國人民的革命頌歌,長征精神也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共名!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七律》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