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由桂林溯漓江至興安》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袁枚
江到興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
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
袁枚于乾隆元年(1736)、乾隆五十年(1785)兩次到桂林,尤其是后一次,盡情飽覽了桂林的奇山異水,留下不少名章俊句,謳歌桂林山水的神姿仙態。這首七絕,約寫于乾隆五十年,用明白如話的律句,直寫詩人乘船從桂林逆流而上至興安,沿途上對清澈的漓江水的深刻印象。
興安在桂林東北方六十多公里處,地勢較高,碧水橫流,漓江就發源于興安貓兒山。源頭有湘漓分派的奇景,有名揚中外的靈渠。但對這些眾口爭傳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詩人此時都視若無睹,他的心完全被漓江吸引住了,他只矚目于船底的水、水底的山,極力渲染出一個字: 清。
漓江水確是極清的,尤其是興安源頭未受污染的那一段。如何狀寫出它的清呢? 詩人不從“水”這個主體著筆,而從客體“青山”落墨。說“青山簇簇水中生”,仿佛簇簇青山都是從水里生出來的,可見倒影極清晰,極真切,也就可見水是何等的清澈,何等的明凈。
但這樣寫,還只寫了漓江水的形,寫不出它的神。為了追逐漓江那若離若合的神光,捕捉漓江那若隱若現的韻致,詩人先寫幻覺: “分明看見青山頂”,然后寫出貌似荒誕而實際極其真確的感受: “船在青山頂上行”。這樣悖理的狀寫,目的只是為了突出漓江的清,寫出漓江之清留給詩人的深刻的印象。
這樣以山寫水,以幻覺寫水,前人詩里也曾屢見。如唐人詩: “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宋人詩:“閑上山來看野水,忽于水底見青山?!?(翁卷《野望》)但它們所寫的對象不同,吟詠的著眼點也不在水的清濁。袁子才以漓江水入詩,抓住漓水的特點(清)來運用這種寫法,用活了,水也寫活了,而“清”這個無形、無聲、無色、無嗅的概念,也形象地具體地寫出來了。此外,詩人在語言運用方面也刻意求新,四句詩中,一再出現“水”,三次用到 “青山”,但卻無重復貧乏之嫌,反而造成一種逼肖民歌的效果。總之,重在感受,用語真率,這首小詩,可以看作是詩人“性靈說”的一個實踐。
上一篇:釋道南《玉案山》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張栻《石瀨》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