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端淑《為學》原文|注釋|賞析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①,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②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吾資之昏不逮人也③,吾材之庸④不逮人也;旦旦⑤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⑥,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 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圣人之道⑦,卒于魯也傳之⑧。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⑨!
蜀之鄙⑩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11),何如?”富者曰: “子何恃(12)而往?”曰:“吾一瓶一缽(13)足矣。”富者曰: “吾數年來欲買舟(14)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15)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16)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 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17)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18)也。
(《白鶴堂文稿》)
注釋 ①為之——做起來。②為學——求學,做學問。③吾資之昏不逮人也——我的天資稟賦愚鈍趕不上別人。④吾材之庸——我的才能平庸。⑤旦旦——天天。⑥迄乎成——直到成功。乎:于。⑦圣人之道——指孔子的道統。⑧卒于魯也傳之——終于由魯鈍的人傳下來。魯:指孔子的得意門人曾參。《論語·先進》: “參也魯……”相傳孔子之道傳給曾參,曾參傳給子思,子思傳給孟子。⑨豈有常哉——哪有不變的定規呢。⑩蜀之鄙——四川的一個邊僻之地。(11)之南海——之:往。南海:浙江定海縣海中普陀山的俗稱,系中國佛教勝地之一。(12)子何恃——先生靠什么。(13)一瓶一缽——一個水瓶,一個飯缽。瓶,缽(bo):和尚盛飲食的用具。(14)買舟——雇船。(15)越——過。(16)顧——還,反而。(17)自敗者——自甘失敗的人。(18)自力者——自求上進的人。
賞析 原題《為學一首示子侄》,是就做學問的問題寫給他的子侄輩看的。這篇短文以其平易直樸而意蘊深邃的特點,歷來為人所傳誦。
文章一開頭提出兩個問題: “天下事有難易乎”,“人之為學有難易乎”?開門見山,點明題旨。他回答: “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這就是本文的中心論點。為了強調這個論點,進而指出:學則可以變昏庸為聰敏,不學則變聰敏為昏庸,并用“圣人之道,卒于魯也傳之”的史實加以證明。說明學習對于改變事情的難易、轉化人的資質的重要作用。
提出論點后,不是歸納、演繹,進行理論論證,而是選取事例作選喻論證。即化理入喻,用蜀之鄙一貧一富二僧去南海的故事為例證,說明“立志”是成就事業的關鍵:貧者有決心,僅靠一瓶一缽,去了南海;富者無決心,只想買舟而下,未能成行。
接下來,就例證引出議論,說明聰敏不可恃,昏庸可以變,勉勵后輩力學不倦,并與開頭“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以及“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的論點相呼應。
全文正面議論和引喻說理有機結合,理論引出故事,故事又引出理論,顯得流轉自如,生動活潑,事理透辟。議論部分有意采用排比句式,或同類排比,或相對排比,連環套結而下,顯得句式勻稱,氣勢旺盛。不論正面議論,還是引喻說理,都從正、反兩個方面加以對比。這樣,既把問題和故事講述得詳盡透徹,也能在不避繁復的行文中體現出一種循循善誘、諄諄教誨的意味。
上一篇:陶行知《中國的人命》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丁聰《主人要辭職》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