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研究《蝶戀花》
從汀州向長沙
▲一九三○年七月
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百萬工農齊踴躍,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
【創作背景】
1930年上半年,全國紅軍已擴大到十萬人,紅色根據地已發展為十五塊,革命形勢高漲。4月至10月,中原地區又爆發了國民黨新軍閥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之間的大規模混戰,數月之間,江西、湖南一帶除南昌、長沙等大中城市外,都沒有強敵。這在客觀上減輕了我南方各根據地所面臨的軍事壓力,也有利于革命形勢的進一步發展。然而,自6月至9月,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路線統治下的黨中央,卻錯誤地估計了敵我力量的對比,提出了“會師武漢,飲馬長江”的口號,集中全國紅軍進攻中心城市,致使革命武裝力量遭到了嚴重的損失。在這一階段的軍事活動中,毛澤東及其所率領的紅軍部隊抵制了這條“左”傾路線。6月,中央強令毛澤東、朱德率紅一軍團(由紅四軍、紅六軍、紅十二軍合編而成,朱德為總指揮,毛澤東為政治委員)主力自長汀北上江西,奪取南昌、九江,截斷長江。7月底,紅一軍團進至南昌附近后,毛澤東、朱德等認真分析了局勢,認為攻打南昌于我不利,遂于8月1日派小部隊隔江向南昌守敵鳴槍示威,以紀念“八一”南昌起義三周年,爾后全軍即西指長沙。8月下旬,紅一軍團與彭德懷指揮的紅三軍團在湖南瀏陽永和市會師,合編為紅一方面軍,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治委員。此前,紅三軍團曾于7月27日攻占長沙,因敵軍以重兵反撲,8月5日被迫退出。紅一方面軍編成后,黨中央強令其再占長沙。自8月29日至9月12日,紅軍二打長沙不克,傷亡甚多。毛澤東乃耐心說服方面軍其他領導同志,及時撤圍,回師南下,于10月4日攻占吉安,旋又連下新喻(今新余)、峽江、吉水(均屬江西)等城,使得贛江兩岸三十多個縣境內的紅色政權聯成了一片。由于毛澤東的正確領導,紅一方面軍暨紅一軍團在這次“左”傾冒險主義路線統治時期損失較小,戰果甚大,保存了部隊的有生力量,擴大了江西革命根據地。本篇即作于紅一軍團此番由長汀至長沙的進軍途中。按紅一軍團主力是7月20日在江西永豐與黃公略指揮的紅三軍(原紅六軍)會合的,詞中說“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是兩軍未會合時遙望的語氣,因此,詞當作于7月20日以前。
【注釋】
〔題〕汀州,即福建西南部的長汀。唐玄宗開元二十四(736)年始置汀州,州治即在長汀。元代改稱汀州路,明代改稱汀州府。1913年,府廢。這里是沿用舊稱。
〔六月句〕1930年7月毛澤東作此詞時,按陰歷為六月。天兵,古人對本王朝軍隊的尊稱。又,神話故事及民間傳說,亦謂天上有擒妖捉怪的天兵天將。這里借指革命的正義之師——紅軍。征,討伐。腐惡,用如名辭,指腐朽、兇惡的國民黨反動勢力。
〔萬丈句〕長纓,長繩。纓,本義是駕車套馬的皮帶,引申為捆綁人的繩索。《漢書》卷六四下《終軍傳》記載,漢武帝時派遣終軍出使南越(秦末以來割據今兩廣地區的一個小王國),欲令南越王入朝,作為諸侯國向漢王朝臣服。終軍自請曰:“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鯤鵬,古代寓言中的大魚大鳥。《莊子·逍遙游》篇曰:“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詞中借用來喻指貌似強大的國民黨反動勢力。
〔贛水句〕贛水,即贛江,詳見前篇“贛江風雪迷漫處”句注文。紅一角,紅了一個角落,紅了一小塊。按當時紅三軍正在贛江流域南部地區開展革命斗爭。紅一軍團主力自閩西跨入贛東南后,正朝著紅三軍活動的方向行進。
〔偏師句〕偏師,配合主力軍作戰的側翼部隊。當時的紅一軍團,紅四軍為主力,紅三軍為羽翼,故稱。借重,借助、倚重。黃公略(1898—1931),湖南湘鄉人。黃埔軍校畢業后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五師隨營學校大隊長、營長等職。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7月參加領導湖南平江起義,任紅五軍第二縱隊縱隊長。同年冬,紅五軍主力開赴井岡山,他留在湘鄂贛邊區堅持游擊戰爭。1929年秋紅五軍主力回平江后,任副師長。1930年起任紅三軍軍長。在粉碎國民黨軍對我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一、二、三次大“圍剿”中戰功卓著。1931年9月在吉安東固遭敵軍飛機襲擊,中彈犧牲。
〔百萬句〕工農,見前篇“十萬工農下吉安”句注文。踴躍,漢代劉熙《釋名》卷四《釋言語》曰:“勇,踴也。遇敵踴躍,欲擊之也。”《晉書》卷六三《李矩傳》曰:“將士聞之,皆踴躍爭進。”
〔席卷句〕南朝陳時徐陵《檄周文》曰:“席卷江淮。”席卷,如卷席子一般包括無余。漢代賈誼《過秦論》曰:“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直搗,長驅直入,對核心目標實施直接的猛烈打擊。宋代岳飛《送紫巖張先生北伐》詩曰:“長驅渡河洛,直搗向燕幽。”湘,湖南的簡稱。鄂,湖北的簡稱。
〔國際悲歌句〕國際歌,1888年6月法國工人作曲家狄蓋特據巴黎公社詩人鮑狄埃1871年6月所作詩篇譜成。同年7月23日由狄蓋特所領導的合唱團“工人的里拉”在里爾的售報工人集會上首次演出。19世紀末開始被應用于國際無產階級的隆重集會。1917年曾被蘇聯采用為國歌,歌詞用原詩的第一、二、六段。1923年起,傳唱于中國,歌詞系從俄譯文轉譯為中文。悲,此有悲壯義。歌一曲,歌,唱。按,后來美國記者史沫特萊曾對毛澤東說,聽中國人唱《國際歌》,和歐洲人不同,中國人唱得悲哀一些。毛澤東解釋說:“我們的社會經歷是受壓迫,所以喜歡古典文學中悲愴的東西。”
〔狂飆句〕狂飆,暴風。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其一曰:“嗚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風為我從天來。”以上二句用杜詩句格。
【押韻格式】
本篇守譜押用同一部仄聲韻,句句皆葉。其中下片第三句“曲”字與其他韻腳字本不在同一韻部,這里是用方音取葉。
【修改情況】
本篇在《人民文學》1962年5月號上首次公開發表時,沒有詞題。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詩詞》時,作者特予補出。
【鑒賞】
這首詞立足于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戰略高度,對全局作了鳥瞰式的觀察與概括。從抒情手法來看,避實就虛,多采用曲筆而力避正面描寫,從大象著眼,從大處落筆,潑墨揮灑,渾如一幅云蒸霞蔚的大寫意畫。
“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起句氣勢非凡,既交代了此行的戰略目的,又表現了革命軍隊排山倒海的雄偉氣概和態勢,它是作者在雄壯的革命大軍揮戈前進時發出的熱烈歡呼。作者將英雄的紅軍比作頂天立地的巨靈,手持萬丈長纓,要把國民黨反動派這只龐大的鯤鵬擒獲。此處用鯤鵬比喻國民黨反動派,有兩層含義:一是說反動派是龐然大物,不可掉以輕心;二是說敵人雖然強大,仍然可用“萬丈長纓”縛之,不必為其洶洶氣勢所嚇倒。這就從本質上揭示了革命力量必然勝利,反動勢力必然失敗的歷史和現實的規律,同時也表現了紅軍壓倒一切敵人的宏偉氣魄、堅定樂觀的豪邁精神。
三、四句寫遙望贛水那邊,黃公略正率領紅三軍在積極行動,他們雖然是偏師,但因為他們的努力奮斗,開辟了新的根據地,所以主力紅軍前行便有了立足之處,有了可以倚重的力量。此處說“借重”,并非浮詞,其中有深意蘊藏焉:毛澤東早就對“左”傾路線統治下的中央攻打中心城市長沙的計劃抱審慎態度,認為即使付出重大代價打下長沙,也站不住腳,而贛江一帶敵人力量較薄弱,我軍重兵壓境,不但可以各個擊破敵軍,而且可以解放那一帶的中小城市,拓展大塊根據地。所以,毛澤東對“贛水那邊”的紅三軍,給予了特別的關注。
下片頭二句描述了紅軍直搗湖南湖北的宏大場面和雄壯氣勢。如果說上片前兩句寫的是磅礴之大“氣”,那么下片頭二句則是寫凌厲之大“勢”。“踴躍”、“席卷”和“直搗”這幾個詞,莫不外射著極大的動勢,表現了紅軍所向披靡、威震四海的英雄氣概和工農革命運動迅猛發展的燎原之勢。
末二句怒瀾飛空,使全詞的意境升華到一個恢宏而神圣的境界。中國革命不僅僅是中華民族一國一族的革命,她更是世界革命和全人類解放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從“國際悲歌”四字可以見出。“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二句化用杜甫詩句格。杜詩原意只在渲染自己顛沛流離中的窮困遭遇,并無其他更高的內蘊。毛澤東此詞一反杜詩的蕭瑟情調,寫出了嶄新的思想意義,意味著神圣而崇高的正義之戰,具有驚天地、泣鬼神,喚起更大革命風暴的偉力。
這首詞,宣揚了狂飆奔騰的革命氣勢,反映了作為偉大戰略家、軍事家的詞人睥睨一世的豪氣和叱咤風云的激情。形成這種磅礴氣勢的主要因素是闊大的意象和奔涌的激情,以及與這種激情相聯系的豐富奇偉的想象和強烈飛動的節奏。闊大的意象主要表現在名詞的使用上,如用“天兵”比喻正義之師的紅軍,“萬丈長纓”比喻紅軍力量的強大,“百萬工農”泛指革命隊伍的浩浩蕩蕩,“狂飆”喻指暴風雨般的革命運動等等。奔涌的激情則由“征”、“縛”、“席卷”、“直搗”等力度極強的動詞表現出來。此外,詞人選擇了《蝶戀花》這一須用仄聲韻而且句句押韻的詞調,又選用了激越勁健的入聲韻,也大大增強了全詞壯懷激烈的聲情效果。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虞美人》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蝶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