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研究《臨江仙》
給丁玲同志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
壁上紅旗飄落照,西風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時新。洞中開宴會,招待出牢人。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陣圖開向隴山東。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
【創(chuàng)作背景】
1933年5月14日,中共黨員、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黨團書記、著名女作家丁玲因從事革命文學運動在上海遭到了國民黨特務的綁架。由于她的社會聲望,加上魯迅、宋慶齡等國內(nèi)外進步人士的大力營救,國民黨當局未敢對她下毒手,但秘密地將她押赴南京,軟禁達三年之久。1936年9月18日,在黨組織的救援下,丁玲逃離南京,潛回上海。10月中旬,喬裝赴西安。11月初,赴陜北。11月中順利到達當時黨中央的所在地保安,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博古等中央領導人的熱烈歡迎。中共中央宣傳部還在一座大窯洞內(nèi)開會歡迎她并設宴款待。毛澤東問她打算做什么,她答道:“當紅軍!”11月22日,蘇區(qū)第一個文藝團體——中國文藝協(xié)會在保安成立,丁玲當選為主任。此后,根據(jù)她本人的要求,黨中央派她隨紅軍總政治部北上,到前線去工作。行十余日,抵達陜西定邊。在前線,她采訪了紅一方面軍一軍團代軍團長左權,創(chuàng)作了記述紅軍戰(zhàn)斗的散文《記左權同志話山城堡之戰(zhàn)》。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fā),下旬,紅軍前敵總指揮部率主力部隊向西安方向運動,準備協(xié)同東北軍、西北軍與蔣介石的中央軍作戰(zhàn)。丁玲亦隨軍南下。此期間,毛澤東創(chuàng)作了這首詞,用電報發(fā)往紅一方面軍,遙贈丁玲。電報于12月30日送達丁玲手中。1937年初,丁玲到延安,毛澤東又用毛筆手書此詞相贈。
【注釋】
〔壁上句〕壁,這里指城墻。落照,夕陽。這句是說,城頭上紅旗在夕陽中飄揚。
〔西風句〕孤城,即指保安城。
〔保安句〕保安,舊縣名,在陜西西北部,鄰接甘肅。1936年7月至1937年1月,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曾駐在這里(后移往延安)。為紀念1936年4月在與國民黨軍作戰(zhàn)中光榮犧牲的紅二十八軍軍長、陜甘革命根據(jù)地的創(chuàng)建者劉志丹,改名志丹縣。
〔洞中二句〕洞,窯洞。這兩句記中共中央宣傳部設宴招待丁玲之事。毛澤東和周恩來、張聞天等中央領導人都出席了這次宴會。
〔纖筆句〕纖筆,纖細的筆。誰與似,誰與之相似?即誰、或什么可以與之相提并論。
〔毛瑟句〕毛瑟,槍支名。德國威廉·毛瑟、彼德·毛瑟兄弟所設計、毛瑟工廠所制造的步槍、手槍,在當時很有名。按孫中山先生在1922年8月24日《與報界的談話》中說:“常言謂:一枝筆勝于三千毛瑟槍。”以上二句用為典故,盛贊丁玲,亦體現(xiàn)了黨對革命文化工作的重視。
〔陣圖句〕陣圖,古代軍隊作戰(zhàn)的隊列圖。這里借指戰(zhàn)役計劃。隴山,六盤山南段的別稱。在陜西隴縣西北,延伸于陜西、甘肅兩省邊境。南北走向,延長約100公里,海拔2,000米左右。山勢陡峭。是渭河平原與隴西高原的分界。這句是說,軍事地圖上的作戰(zhàn)計劃已開始實施,部隊向隴山以東地區(qū)開進。按當時紅軍主力的戰(zhàn)略指向——西安地區(qū),即在隴山之東。
〔昨天二句〕贊揚丁玲以一文弱女性而投身于艱苦的軍旅戰(zhàn)斗生活。構思可參看金代周昂《北行》詩二首其二:“競夸新戰(zhàn)士,誰識舊書生?”
【押韻格式】
本篇守譜押用同一部平聲韻,韻腳分別是“城”、“新”、“人”、“兵”、“東”、“軍”。按“城”、“兵”,與“新”、“人”、“軍”,與“東”,本不在同一韻部,這里是用方音取葉。
【鑒賞】
這是一首寄贈詞,以明快的筆調(diào),娓娓道出了共產(chǎn)黨人之間那種珍貴的同志友情。全詞舉重若輕,不見著力之處而力透紙背。
詞以寫景起興,城墻上隨風飄動的紅旗說明了故事的發(fā)生地是在革命根據(jù)地,“落照”表明是傍晚,“西風”說明時令是秋冬季節(jié)。夕陽的余輝與鮮艷的紅旗相輝映,一靜一動;迎風飄動的紅旗與靜止的孤城亦形成鮮明的對比。動靜結合是前兩句風景畫面的主要特點。“壁上”、“孤城”是從大處著筆,突出“紅旗”,以大襯小,以靜襯動;霞光四射的西天和周圍的群山,與孤城又形成強烈對比,層層對比,境界疊出,形成一幅雄壯開闊的革命根據(jù)地外景圖。
從具有節(jié)令氣候特征的景物上看,這兩句也透露出一縷秋冬時節(jié)的蕭殺與冷寂之氣。勁吹的西風、落山的太陽、遠立的孤城都給人冷肅的感覺,而蕭條氣氛與飄動的紅旗又構成強烈的沖突氛圍。漫天寒風中的孤城保安,是特立于世的革命城市,是黨中央所在地。“保安人物一時新”,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全國的革命者,尤其是青年向往和奔赴革命根據(jù)地,風云際會的形勢下,人們到此精神面貌便煥然一新。黨在陜北聚集了雄厚的革命生力軍,為抗日和中國革命的勝利,訓練了大批人才。一個“新”字,表現(xiàn)了青年革命者的風采與精神面貌。
“洞中開宴會,招待出牢人”,可以說是典型的環(huán)境,典型的人物。“開宴會”不在廣廈大廳而在窯洞之中,艱苦的環(huán)境自然托出;就在這特定的場所,特殊的條件下,歡迎“出牢人”——丁玲。一種革命英雄主義氣氛,一種卓犖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在讀者的心中油然升起。它表現(xiàn)了黨對文藝事業(yè)的關心和重視,對文藝戰(zhàn)士的關懷和愛護,也反映了革命根據(jù)地內(nèi)同志間深摯的友誼。這里有一個冷與熱的對比,即自然界嚴寒肅殺的景象與熱情洋溢的歡迎場面的對比,或者說是自然界的蕭殺之氣與同志間滿溢的熱情的對比。
上片從大背景上,作了藝術鋪墊;下片則深入集中地描繪“新人物”之一的丁玲,并贊揚了她的颯爽英姿和斗爭品格。
起句“纖筆一枝誰與似”,不但緊承上片“出牢人”之語,而且與“三千毛瑟精兵”句形成鮮明對比;表現(xiàn)了丁玲以一文弱女性,不但能用一枝纖筆作武器,同敵人堅決斗爭,而且能投身軍旅,隨部隊開往隴東前線,這是何等堅毅、勇敢而又頑強的品質(zhì)!難怪毛澤東不禁脫口而出地贊嘆道:“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頓時,一個熠熠生輝、光彩照人的巾幗英豪的形象躍然紙上。
這首詞語言淺顯通俗、清新明麗,使人耳目一新:同時,簡練質(zhì)樸的語句又頗富表現(xiàn)力;文筆灑脫,流轉自如似行云流水。
全詞以整齊而對稱的句式和朗朗上口的音節(jié),結合清新暢達的詩意,給人以健朗的美感享受。上片五句,首二句寫景,景中傳情。末二句“洞中開宴會,招待出牢人”語意緊密相連。首尾兩組偶句中間,“保安人物一時新”一奇句攔腰嵌入,起到由保安城全景描寫自然過渡到窯洞內(nèi)人物活動場面特寫的連接作用。下片結構與上片相近,而詞意上的對比更加顯明。起句不僅緊承“出牢人”三字,連結了上下片,而且與“精兵”句形成對比。同時,設問句式的設置,又使得語勢曲折搖曳,詞境新奇疊出。“陣圖”句亦不僅緊承上句“精兵”二字,氣勢雄壯,而且以戰(zhàn)事寫人,交代了丁玲的行蹤,從而水到渠成地引出了下一組對句。
這首詞結構上的特色還表現(xiàn)在以空間轉換為線索,以丁玲的行蹤為順序,從保安城全景到窯洞內(nèi)的歡迎場面再轉換至隴東前線,形成空間上的大幅度跳躍,但又有條不紊,并且始終圍繞對丁玲的歡迎與贊美這個中心題旨,使全詞結構緊湊集中而又新穎別致。在表現(xiàn)手法上,沒有濃筆艷墨,純用白描手法,具有真實自然、清新樸質(zhì)的美感特征。特別突出的是對比手法的使用:除了前文分析過的孤城與其外部世界及窯洞內(nèi)的歡迎場面分別構成的二組對比外,還有兩個鮮明而突出的對比。一是“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以“纖筆”對“精兵”,“一枝”對“三千”,把兩種數(shù)量相距甚大而又毫不相關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較,顯得既奇且妙,既是對一位巾幗英豪的稱頌贊美,又是對當時方興未艾的革命文藝工作的肯定和鼓勵。第二個是“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把“文小姐”與“武將軍”這兩個迥異的形象突現(xiàn)于讀者面前。在對比中,逐漸完成了對一個追求革命、英姿颯爽的愛國女戰(zhàn)士、女英雄形象的刻畫和塑造,也完成了作者對丁玲贊嘆之情的抒發(fā)。
該詞雖短,卻塑造了一個中國文學史上嶄新的女性形象。這是一個無產(chǎn)階級的革命女戰(zhàn)士,她有著堅定的革命意志,執(zhí)著地追求進步,不懈地為人民而奮斗。其鮮明的時代特征與個性特征,是古典詩詞、傳奇小說中多數(shù)柔弱而多情善感的嬌嫩的女性形象所無法比擬的。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中國現(xiàn)當代世俗生活的詩化浸染》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書如其人·張揚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