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研究《中國現當代世俗生活的詩化浸染》
社會生活所呈現的種種現象受制于歷史發展、環境變遷、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和思維定勢,更主要的是受到社會文化主流的影響。現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多彩絢麗,來源于中華民族文化的敦厚豐碩。而作為生活在毛澤東時代的人們,他們的精神面貌、文化創造、物質生活以及任何充滿詩意的浪漫成份,都沿著社會主義文化的主潮發展,并結合中國特色嬗變,形成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
(一)毛澤東詩詞,成為中國人民了解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指向標
毛澤東詩詞,具有極明確的社會指向性,影響著整個社會思考的熱點和關注的中心。尤其是毛澤東詩詞大都于1957年、1958年、1962年、1963年發表,中國民眾正投身于“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于階級斗爭“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的嚴肅氛圍里尋求“最高指示”,因而毛澤東詩詞的每一次發表,都成為人民心目中的頭等大事。《詩刊》創刊號、《人民日報》1964年1月1日頭版,莫不以集束刊登毛澤東詩詞而引人注目,而對其具體篇目的學習、研究,更是以“詩眼”為“由頭”、“借題發揮”。這既是對詩詞的探討,更是對革命建設實踐的探討。例如:1961年9月30日《寧夏日報》刊載了毛澤東手書的《清平樂·六盤山》詞,并在詞后面加了一個《編者注》,此外還刊出了以《毛主席走過的地方》為題的專頁,介紹六盤山的各項情況。1961年10月8日,《中國青年報》刊登毛澤東為寧夏回族自治區所寫的此詞手稿,后附報紙編者所加按語。至于《七律二首·送瘟神》一詩,毛澤東本人有一個說明:“讀六月三十日人民日報,余江縣消滅了血吸蟲。浮想聯翩,夜不能寐。微風拂煦,旭日臨窗。遙望南天,欣然命筆。”當時(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報》發表的是特寫《第一面紅旗》,報道江西省余江縣根本消滅血吸蟲病的經過。同時在《反復斗爭,消滅血吸蟲病》的社論中指出:“消滅血吸蟲病是場關系到改變千百萬群眾生活、生活習慣的艱巨任務”。“在農業生產大躍進的新形勢下,消滅血吸蟲病就有更加迫切的重要意義。”同年10月3日,正式發表了這兩首詩,同時還影印了毛澤東的手稿。毛澤東詩詞中所提到的事物、表露出的感情、透露出的精神莫不成為當時社會生活的熱點、工作的重點和各條戰線學習的依據。
(二)毛澤東詩詞推動了詩詞創作,帶動了其他藝術門類的發展
《蝶戀花·答李淑一》經毛澤東同意,首先在湖南師院院刊上發表。《文匯報》、《人民日報》和全國各地報刊都予轉載。后來,據之而成的舞蹈、曲藝、繪畫、音樂、雕塑等在全國各地引起轟動。蘇州評彈《蝶戀花·答李淑一》成為傳統的保留節目。大型舞蹈史詩《東方紅》曾經是經久不衰、轟動異常的節目,其反映紅軍長征這一段光榮歷史時,就多次吟唱《七律·長征》,并配以相應的音樂、舞蹈、布景、燈光,使這首洋溢著浪漫主義的詩篇廣為流傳。在繪畫題材選擇、革命史展覽陳列、語文課本講解等等之中,處處有:“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詩意的流露。至于寫作中引用毛澤東詩詞,對聯、春聯書寫毛澤東詩詞、各種報刊文章,以毛澤東詩詞為標題,甚至不少在社會上流傳廣久的口號、標語等就是毛澤東的詩句,往往更多,簡直構成了一種時代風尚。
在毛澤東詩詞影響社會生活方面,我們可以《七絕·為女民兵題照》為例。南京大學紅四聯編的《毛主席詩詞學習》一書曾有文最后這樣說:“毛主席的這首詩,如震天動地的號角,喚起了億萬被壓迫的婦女。非洲婦女覺醒了,她們一手拿鍬,一手拿槍,把美帝國主義打得焦頭爛額。全世界被壓迫的婦女拿起槍桿之日,便是帝國主義滅亡之時。”這明顯帶有時代烙印的鑒賞文字我們可暫時不去評論,但在中國社會現實中,由此詩意出發的或產生的相關事件、事物,則實實在在地影響、產生了一系列藝術成果。例如《海島女民兵》一劇的公演、《紅色娘子軍》所喚起人民的美好激情,《洪湖赤衛隊》所塑造的女黨代表,《海霞》中的主人公等等,都受“中華兒女多奇志”詩意的激發。至于“不愛紅裝愛武裝”,更是成了當時婦女一身藍、一身灰、一身黑服飾的心理慰藉。一些反映女同志生活的畫像、照片、文字,更是極盡“颯爽英姿”之能,甚至到大寨“鐵姑娘”登場時,更是染盡“曙光初照演兵場”的風采。
(三)毛澤東詩詞,不僅是精神領會,生活方式的簡單摹畫,而且衍化為各種物質形態,在社會中有著它獨特的附著物
一貫重視詩書畫同源的毛澤東,其詩詞一發表,就會以一定的物質形態留傳下來、生發開去,形成一種蔚為壯觀的文化現象。翻閱解放后出版的有關毛澤東詩詞鑒賞、論述的書,在開卷之前大都有幾幅毛澤東親筆書寫其詩詞的影印件。甚至還有將毛澤東詩詞書法專門匯成一冊的作品集。也有專供讀者學習、練字用的毛澤東詩詞字帖,包括毛筆字的和鋼筆字的。在毛澤東工作戰斗過的地方,或在其詩詞描寫到的地方,人們往往勒石立碑,書上毛澤東詩詞,甚至在一些宣傳畫、大屏風、長廊之上,也隨處可見。而以其詩意為畫的更多。在日常生活用品之上,其附著物也多。如一些茶壺、茶杯上刻著,在紙扇等工藝品上畫著,在手帕、枕巾上繡著,在文具盒書包上染著,在郵票、代幣卷等票證上印著。凡此種種,每一樣都存于我們生活之中,成為歷史的畫像,文化的景觀,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這是中華各族人民領袖——毛澤東的詩詞。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中華齊唱“女民兵”》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臨江仙》